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治疗各论 / 正文

中风针灸治疗辨证配穴手法解析

定义(windstroke):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其发生与饮食不节、五志过极、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 病位:在脑,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 基本病机: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西医学:中风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意外等。 【辨证】 1.中经络 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謇,口角歪斜。 兼症: ①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 ②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 ③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 ④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 ⑤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神志恍惚,嗜唾,或昏迷,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等。 兼症: ①见神志迷蒙,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为闭证。 ②目合口张,手撒溺遗,鼻鼾息微,二便失禁,四肢逆冷,脉细弱等为脱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 ①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②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 ③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④气虚血瘀配足三里、气海。 ⑤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⑥口角歪斜配颊车、地仓。 ⑦上肢不遂配肩髃、手三里、合谷。 ⑧下肢不遂配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 ⑨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 ⑩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⑪便秘配天枢、丰隆、支沟。 ⑫复视配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⑬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方义: ①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②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③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④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操作: ①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 ②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 ③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 ④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⑤可在患侧上、下肢各选2个穴位,采用电针治疗。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经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配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配关元、气海、神阙等。 方义: ①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 ②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操作: ①内关用泻法,水沟用强刺激,以眼球湿润为度。 ②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③关元、气海用大艾灶灸,神阙用隔盐灸,不计壮数,以汗止、脉起、肢温为度。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用1.5~2寸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行针。行针时和留针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此法在半身不遂早期应用疗效更好,留针时间可延长至数小时。 (2)穴位注射法:选上述四肢穴位2~4个。丹参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1ml,隔日1次。适用于半身不遂。 【按语】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满意,尤其对肢体运动、语言、吞咽等功能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开始越早效果越好。 2.针灸治疗期间,应经常按摩患肢,并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常助其翻身,防止发生褥疮;中风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便秘可能诱发再次中风。 3.要积极预防中风,控制高血压,采取低盐、低脂饮食。若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应加强防治。

中风针灸治疗辨证配穴手法解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