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治疗各论 / 正文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辨证配穴手法解析

定义(irregular menstruation): 是以月经的周期及经期、经色、经质、经量异常为主症的病证。 分类: 本病主要包括月经先期(经早)、月经后期(经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 病因: 其发生常与感受寒邪、饮食伤脾或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 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肾、脾、肝三脏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 是冲任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气血不和。 西医学: 月经不调多见于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或肿瘤等疾病。 【辨证】 1.月经先期 主症: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兼症: ①月经量多,色红或紫,质黏有块,伴面红口干,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为实热证。 ②月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虚热证。 ③月经量少或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为气虚证。 2.月经后期 主症: 月经周期推迟7日以上,甚至2~3月一潮。 兼症: ①月经量少,色淡或暗有血块,小腹冷痛或胀痛,舌暗或胖,苔薄白,脉沉紧或弦滑,为实寒证。 ②月经量少,色淡而质稀,腰酸乏力,小腹隐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虚寒证。 3.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 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1~2周,并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兼症: ①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有块,胸胁乳房小腹作胀,喜太息,苔薄,脉弦,为肝郁证。 ②经量少,色淡质稀,腰骶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为肾虚证。 ③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舌淡,苔白,脉缓,为脾虚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1)月经先期 治法: 理气调血,固摄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血海三阴交 配穴: ①实热证配曲池或行间。 ②虚热证配太溪。 ③气虚证配足三里、气海。 ④月经过多配隐白。 方义: ①关元属任脉穴,当足三阴、任脉之会,属调理冲任的要穴。 ②血海、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为妇科调经要穴。 操作: ①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②配穴中隐白用灸法。 (2)月经后期 治法: 益气和血,调畅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 ①实寒证配神阙、子宫。 ②虚寒证配命门、关元。 方义: ①气海可益气和血,温灸更可温经散寒。 ②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配归来和血调经。 操作: 常规针刺,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法: 调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 ①肝郁配期门、太冲。 ②肾虚配肾俞、太溪。 ③脾虚配脾俞。 ④胸胁胀痛配膻中、内关。 方义: ①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 ②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 ③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 ④三穴共用可调理经血。 操作: 常规针刺,虚证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肾、肝、脾。每次选2~4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压丸法。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经、胃经,下肢足三阴经。用皮肤针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3)穴位注射法: 选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足三里、气海、关元。每次选2~3穴,用5%当归注射液或10%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0.5ml,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对月经不调有较好的疗效,但首先要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加以鉴别,并及早做适当处理。 2.针灸治疗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至月经来潮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为1疗程。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净止之日起针灸,隔日1次,直到月经来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 3.经期注意卫生,少进生冷及刺激性饮食,避免精神刺激,适当减轻体力劳动强度。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辨证配穴手法解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