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艾灸学习 / 正文

常用灸法有哪些?

常用灸法有哪些 (一)化脓灸 也称疤痕灸,着肤灸,古代多用此法。艾炷如枣核大小,多用于背部俞穴。防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有效,此法病人痛苦,人多畏惧不愿接受。 (二)非化脓灸 取麦粒大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每穴灸3~7壮,多可至10壮以上,局部发热为止。一般不至于化脓不需处理,患者易接受,适用范围广。对泌尿、生殖、消化、呼吸系统等疾病取效。 (三)间接灸 也称隔物灸。 1.隔姜灸姜,辛温,升散祛寒,治呕吐、汇痢、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疾、肢体痿软无力等症。灸时可将姜片移动,防止起泡。 2.隔蒜灸蒜,辛温,性热喜散,治疮、疔、疥、乳痛。 3.隔饼灸饼多用胡椒、附子制成。治风寒湿痹,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后,或疮溃疡后久不收口,具有去腐生肌、促使伤口愈合的作用。 4.隔盐灸常用于灸神厥,治吐泻、肢冷、脉壮之症,有回阳救逆之效。 (四)温针灸 此法最早见于《伤寒论》,又名传热灸,烧针尾。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曰:“近有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做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上,多以取效。”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达到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传入深部,其适应证广,治一切风寒湿痹、便溏、腹胀、虚弱之症。 (五)大面积灸 临床上用于温经络,起痼疾,壮肾阳,温暖脏腑,补阳气,以治体质虚寒衰弱之症,多灸于胸部、腹部、腰部、背部,以背部多见。先在足太阳经穴上,铺一块纱布,将药饼、姜片或大蒜等放在纱布上,将艾炷放在隔物灸的药物上点燃,尽后再放另一壮,一般5~8壮,如患者觉施灸部位灼热时,可将纱布上下、左右移动少许,灸可在背部2行或4行。 (六)艾卷灸 分有烟艾和无烟艾两种,方便易行。无烟艾是由艾叶、甘松、白芷、细辛、羌活、金精石等共研粉末与淀粉混合成条状烤干而成。经实验研究表明,其温度高于一般艾条25℃左右。 图:灸法 (七)艾条灸 艾条是将艾绒卷成直径1.5厘米,长20厘米圆柱而制成,以卷得结实为好。艾条分药艾和无药艾。药艾是将乳香、没药、丁香、肉桂、细辛、雄黄、独活等药,研成细末加入艾绒混合而卷成。 1.温和灸温和灸又称悬灸,将艾一端点燃,另一端用手夹持,在距离灸的穴位上2~2.5厘米。要使灸部位有舒适温热感,使局部皮肤潮红。如遇施灸部位太热时可提高。 2.回旋灸此法常用,将艾一端点燃,另一端用手夹持,点燃一端,在距离灸的穴位上约2厘米,左右、反复旋转移动,回旋动作可慢可快,遇施灸部位灼热时可快,不灼热时可慢。 3.雀啄灸将艾条点燃一端,在穴位上面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如鸟啄食状,每次灸20~30分钟。 (八)灯草灸 灸角孙穴,治疗急性流行性腮腺炎效果极佳。急性肠胃炎灸中脘、足三里;呕吐灸上脘、内关;消化不良灸胃俞、天枢等。 (九)药碗灸 用辛温药物,如细辛、胡椒、甘遂、白芥子、延胡索、姜汁、面粉造成药碗,碗中间放硫磺或药艾点燃。 (十)天灸 又称穴位敷贴疗法,是于人体体表的穴位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对腧穴及经络起作用。穴位产生热作用达到灸治目的。清代《张氏通医》介绍天灸疗法治哮喘;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称此法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病种不同,天灸药物有所不同。天灸疗法优点是无烟无艾,治法简便,易为患者接受,现已运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

常用灸法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