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埋线疗法 / 正文

穴位埋线关键技术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它在性质、选穴、操作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一节特点 一、以线代针,效集多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它源于针刺疗法,却用羊肠线来代替银针,以长期刺激穴位,产生疗效。它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同时也包括了留针、埋针效应,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这个独特的疗法,显示了它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故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二、刺激持久,祛顽疗痼 穴位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内,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一般说来,由于肠线刺激平和,信息冲动平稳而弱,对大脑皮层里的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肠线对穴位的刺激和局部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较长,积蓄的后作用较持久,可达3个月以上,使患病部位在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因此,临床对慢性疾病甚至对一些痼病运用本法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三、精确选穴,多用透穴 临床往往选取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穴位,进行埋线,每次少则1穴,多则2、3穴。因为穴位埋线治疗次数少,间隔时间长,不可能向针刺一样,今日刺此穴乏效,明日又取它穴。它要求一旦找准效穴,将肠线埋入,其刺激信息源源不已,经穴位、经络,到达病所,一举取效。这样不仅减少患者手术之苦,且可使处方效专力宏,避免选穴过多,刺激信息过杂,在大脑皮层形成互相干扰,凡不能拟制病理信息,甚至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常,徒增病人痛苦。 四、精用组穴,交替信息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手术性治疗方法,术后不可能在数天内局部完全复原,为了在短期内对疾病加强治疗作用,往往在辩证取穴基础上,对有效穴位进行组合,分成2-3组,交替使用,这样就可缩短每次的治疗间隔时间,以维护较强的刺激效应,且使穴位有调息之机,避免穴位产生耐受性而乏效。 五、注重敏感穴,多选特定穴 敏感穴位是机体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上的反应点,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搏结之所,能较准确地反应疾病情况。在这些穴位进行埋线治疗疾病,往往有较高疗效。临床观察表明,病人患病部位、种类、性质、程度不同,敏感穴情况也会发生变化,病种及类型不同,敏感穴位也不同。如慢性胃炎多在胃俞、足三里,而气管炎多在八华、肺俞产生敏感反应;疾病虚实寒热不同,其反应有压痛、结节、条索状物、麻木、凹陷之别,疾病轻重程度不同,其敏感度亦有轻重之差。有针对性地选取最能反映病情变化的敏感穴位进行治疗,其客观性、科学性、针对性更强,也更符合辩证施治的原则。 特定穴即是十四经中出现敏感反应的穴位,有关资料经对500例患者观察,在背部输穴有反应者占80%,在穆穴有反应者占72..4%,其它特定穴出现敏感反应的也有报道。可见,特定穴确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之所,从而在十四经中具有各种特殊治疗作用。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将它和敏感穴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常常在临床上使用,具有很好的疗效。 六、诊次稀疏,操作简便 穴位埋线疗法一般在7—30天埋线一次,3次为一疗程,有些疾病甚至只需1次治疗,即可痊愈。故诊疗次数较少而稀疏。避免了病人每天诊治耽误时间的缺点,而且每次治疗时间少者数分钟,多者10多分钟即可完成,方便了病人,故较受患者欢迎。 第二节埋线疗法对作用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具有综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它的治疗作用比较复杂。概而言之,主要在于有些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提高免疫等。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具有综 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穴位埋线疗法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功能,对各个脏腑功能都有调整,修复和平衡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控制临床症状,并能促使病理变化恢复正常。据观察,在足三里,中脘穴埋线,不加用任何手法,结果发现,胃肠蠕动强者减弱,蠕动弱者加强;在上巨虚、天枢埋线,对肠蠕动过慢所致的便秘和肠蠕动亢进所致的腹泻均有疗效。产生这种作用的原因,一是穴位埋线疗法本身是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刺激方式和效应成多样化,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即成多样性;二是埋线初期刺激强而短暂,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对疾病有平衡协调的作用。埋线的整个过程刚柔相济,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输入,作用于人体,导致功能亢进者受到抑制,衰弱者产生兴奋,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的状态。 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埋线疗法亦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针刺效应。埋线用的针具其针体粗大,刺激性强,对许多有于经脉不通的疾病,特别是痛症有良好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穴位埋线疗法确有“制其神,令气易行”和“通其血气”的作用,它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故本法可通过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三、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节免疫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者实之,满者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也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说明病情盛者宜“泄之”,“除之”“虚之”,“泻之”;虚弱者宜“实之”、“补之”。穴位埋线疗法也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与其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的特点分不开的。穴位埋线的疗法前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和针刺效应,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往往对实邪造成的病理信息具有强烈的抑制、排除、取代作用,这实际上就起了对病邪的“泻”的作用。埋线后期的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留针及埋针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的刺激则较和缓,一般具有兴奋得作用,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了降低者有一定效果。据测定,埋线疗法对免疫球蛋白偏低的患者有升高的作用,说明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另外,操作时我们还可以因势利导,对实证者加强刺激,“以泄其气”泻其实,“邪去正自安”,对虚者则尽量减少刺激量,“使精气无泄出,以养其脉”,补气虚,“正盛邪自去”,这样疗效将更好。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对机体具有三大作用,这些作用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它临床治病的疗效是通过穴位埋线对机体的诸多效应和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方式是双向的功能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机体的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 第四章取穴特点和配穴方法 第一节取穴特点 选取穴位是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基础,它是在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理论有机结合下进行的,与疗效的好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要求临症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比较分析,在辩证原则指导下,掌握主证,分清标本缓急选择有效治疗部位或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穴位埋线疗法的取穴特点一般有:辩证取穴、循经取穴、局部取穴、经验取穴,按敏感反应取穴,按特定穴取穴和神经节段说取穴。 一、辩证取穴 辩证取穴一般分两种,一是按症状取穴,属治标范畴,如退热取大椎,平喘取鱼际;二是根据症状寻找病因病机,再按病因病机取穴,属于治本范畴,如哮喘之病机为肾不纳气时选肾俞,关元埋线。临床取穴可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适当选用本法。 二、循经取穴 所谓“辩证归经,按经取穴”,就是某一经脉发生病变,《针灸聚英·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流,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即形象地说明了循经取穴的方法。循经取穴临床上亦分为两大类,一是选取经过病变部位经脉的穴位,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如腰痛选委中埋线,因委中所在膀胱经正过腰部,二是根据辩证明确病变脏腑所属何经,即选择此经穴埋线。如气喘属肺经疾病,可取肺经鱼际埋线治之。前者为狭义的循经取穴,后者为广义的循经取穴。这是针灸治病选穴的基本规律,也是穴位埋线疗法取穴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局部(邻近)取穴 局部(邻近)取穴即在受病的脏腑、器官、肢体的部位,就近选取穴位进行埋线,这是本疗法的一个主要取穴方法,它是根据每一个俞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疾病的特性确定的。穴位埋线疗法对这种取穴方法应用较广,指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脏腑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如胃痛取中脘、腰痛取肾俞等。 四、经验取穴 经验取穴就是选取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摸索出来的某些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穴位,临床遇此病此症,即取此方此穴。穴位埋线疗法的埋植部位与疗效关系甚大,所取俞穴均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效穴或有效部位,这样,在短期速效的基础上,加上羊肠线的长期持久的刺激,以巩固和提高疗效。故经验取穴亦是埋线疗法所常用的取穴方法。 五、按敏感反应取穴 按敏感反应取穴即是选取疾病反应在体表的敏感穴位进行埋线,根据体表、内脏的经络关联特性,以临床症状为线索,在经络按诊的基础上,依据经络的异常,来判断病在何脏、何经、应在何穴,才能有的放矢。通过埋线刺激敏感穴位以反作用于相关病所,来调整经络和脏腑,达到治疗目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六、按特定穴取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由于它们紧密地和脏腑、经络“上下、内外相输应”,有其特殊的治疗功能,故临床上经常应用。穴位埋线疗法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俞穴募穴,这是因为俞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汇集于背胸腹部的穴位,且背俞穴均分布于足太阳经上,而此经又是十二经之核心。滑寿在《难经·六十七难》中也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故俞募穴的应用在穴位埋线疗法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其次还有会穴、郄穴、原穴、络穴、下合穴及部分五腧穴、八脉交会穴等也较常用。临床上常根据它们特有的功能选穴,为取穴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七、按神经节段说取穴 按神经节段取穴,就是按照神经学说,依脊神经及其形成的神经丛、神经干分布区域,选取相应节段的穴位和某些分布在躯干神经干通路上的穴位来埋线。有人曾具体研究了324穴0.5厘米针周范围内的神经分布,结果发现了323穴均有脑或脊神经支配,且与相关脏器神经同属一脊髓节段,或在该内脏所属神经节段的范围内,就连表里两经穴位的支配神经也基本隶属同一神经节段,十二经脉的四肢穴位也通过周围神经到达相应脊髓节段与交感神经相连。故临床上,按神经节段学说取穴埋线也成为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如选胃俞、中脘治胃病,按坐骨神经分布取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均属此法。 以上取穴特点,都是建立在辩证基础上的。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实际上,许多单项取穴方法已经包括了各种方法在内了。如治疗胃病,选用脾俞透胃俞,中脘透上脘,足三里透上巨虚,就是从按特定穴取穴为主,同时也含有其它取穴方法的成分。临床上可根据疾病情况选用具体取穴方法。 第二节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根据取穴原则和经穴主治纲要,选取治疗各种不同病症的,而且具有协调作用的2个以上的穴位配合成方,用以治疗疾病。 一、远近配穴法 它是根据“经脉所过”之意,在病变的局部,临近和远端选取穴位配成出方,是临床上常用的配穴方法。例如鼻疾取迎香、印堂等近取法;胃病取中脘、胃俞等是近取法,取内关、足三里、公孙等是远取法等等。 二、上下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下,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用上部穴位与下部穴位配合使用,即是上下配穴法,《灵枢·终始》中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临床上应用最广。例如心悸、失眠、上肢取神门、下肢取三阴交;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胃痛,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等等。 三、俞募配穴法 五脏六腑各有其俞穴和募穴。俞穴在背腰属阳,募穴在胸腹属阴。俞募相配,即阴阳相调之意。所以俞募相配适应于治疗脏腑病症。例如肝有病,俞穴取肝俞,募穴取期门;胃痛取俞穴胃俞,募穴取中脘等。 四、左右配穴法 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依据,《内经》中的“缪刺”,“巨刺”,就是左右配穴的应用。此法多用于头面部疾病。例如左侧面瘫取右侧的合谷,右侧的面瘫取左侧的合谷等。此外,亦有舍患侧取健侧者。 五、表里取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即某脏腑经脉有病,专取其表里经输穴组成处方施治。在临床上即可单取表经输穴,也可单取里经输穴,或表里经输穴配合应用。例如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选用合谷与太渊相配,治疗肺脏疾病;胃经与脾经相表里,选用足三里与公孙相配治疗胃肠病等。 以上配穴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形成一种远近、上下、前后、左右的相互呼应的阵势,交通阴阳,沟通各经气血,来达到协调脏腑气血阴阳以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应用时可酌情选用。 第五章埋线刺激量的选择 穴位埋线疗法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刺激方式和强度。炎症、热症、痛症及发作期,应加大刺激量,以在大脑皮层形成强烈的刺激灶来压抑消除和替代病理兴奋灶,即用“快”(局麻时推药加快速度以加强刺激)、“挤”在针眼处加以挤压出血以(泄其邪热)、“粗”选用较粗肠线以延长洗手时间、“动”埋线时反复牵拉肠线或用脉象工具加以提插弹拨,埋线后在穴位处每日按压1-2次来泻实泄热,加强其拟制作用。而对虚证、寒症、体弱和缓解期时采用相反的“满压”“细”“静”的弱刺激方法,以起扶正补虚的兴奋作用。组成这些刺激量产生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内机能状态(个体差异),而后者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如对敏感度高的患者,局部反应本已强烈,即使是实证,也应用较轻手法,而对敏感度较低的患者,虽为虚证,也可相应使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以加强“催气”作用,使“气至而有效”。 第六章、注意事项 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用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在躯干部埋线时,要防止损伤内脏。 二、羊肠线最好埋入肌层,不宜埋于脂肪组织之中,以防脂肪液化,线头不可露出皮肤,如局部化脓时,有液渗出,或线头露出,可抽出肠线,处理好伤口,无菌包扎。并用抗感染处理。 三、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不要伤及大血管和神经干,更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干和大血管,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四、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溃烂处不宜埋线,发热病人、结核活动期、急性心脑血管病人、意识不清、身体极度衰弱等不宜使用本法;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和有出血倾向性的疾病患者应慎重使用。 五、注意术后反应:个别病人对羊肠线有过敏反应时应及时处理。 六、埋线后应休息2-3天,局部不要渗及生水,若用穴位结扎法,应及时更换敷料,若有感染,应按炎症处理。 七、埋线后1-3天内个别患者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炎症性反应现象,一般不需处理。 八、血管神经损伤:若埋线后出血不止,或神经分布皮肤感觉急性障碍,或所支配的肌群出现瘫痪,应及时抽出肠线并个给予适当处理。 【附】:敏感穴位测定法 一、探测部位 (一)背部各经穴。 (二)胸腹部各经穴。 (三)病变脏腑所属经脉与其表里经、同名经及其表里经的穴位。 (四)与症状有关的经脉穴位。 (五)根据经验预测可能出现敏感反应的穴位。 二、探测手法 (一)点按法: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指腹着力于穴位,施以一定压力,以探测患者穴位压痛情况,是探测手法中最常用方法。 (二)推移法;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沿经络线推移,以发现压痛或阳性反应物。 (三)滑动法:力量集中于拇指尖端,左右滑动按摩皮肤,便于触摸皮下组织深层条索状等阳性反应物。 探测时要注意用力均匀,应排除病人穴位局部病变导致的压痛等反应,以免造成误测。 三、敏感反应 (一)酸、麻、胀、痛、沉、灼热、针刺样、触电样、传导、舒适感等,多有患者感觉测得。 (二)皮下结节物、条索状物、泡状软性物、凹陷、肌张力增强等,这些阳性反应物均可出现不同的酸胀、麻木感,多有医生测得 。

穴位埋线关键技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