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埋线治疗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心口痛”、“心窝痛”,是指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此外,胃脘痛还常伴有恶心、烧心、吐酸等症状。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和复感外寒有关。胃脘痛病位在胃,但常与肝脾等脏腑相关。肝气郁结,肝气犯胃;或肝胃郁热伤阴,肝胃阴虚,胃络失于濡养;或胃痛日久,气滞血瘀,血瘀内积;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虚寒,胃失温阳等,均可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胃络气血不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延日久,久痛伤络,脉络破损,或为出血,或为瘀血阻滞,而成为血瘀证候,既可以在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时出现,亦可在气滞、胃热等实证中同时出现。 1、辩证治疗:微创埋线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取胃之俞、募穴和下合穴为主,随证配穴。实证、热证针宜泻之,寒证、虚证则宜辅以灸法补之。主穴一般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配穴:气滞加太冲、期门;血瘀加膈俞、三阴交;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太溪。 2、透穴埋线疗法:胃脘痛还可以采用透穴埋线法治疗。治疗取穴为脾俞、胃俞,上脘、中脘。操作方法为:首先在微创埋线针内装入两个线体,常规消毒后,左手提起脾俞穴皮肤,沿脊柱平行方向从上部刺向胃俞,待针下有酸胀感后,缓缓退针,同时推动针芯,将PGLA生物可降解线体分别留置在两个穴位内,脾俞、胃俞双侧均取,然后在腹侧从中脘穴进针透刺上脘,同上法置入线体。 3、夹脊穴埋线疗法:取穴胸7~9,双侧常规埋入线体,注意针尖方向,不可深刺。 在溃疡病治疗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为治疗的核心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是治胃病的要穴。胃俞、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中脘为任脉穴位,均是主治脾胃疾患的重要腧穴。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有助于调整胃液的分泌,使胃酸减少,使大鼠胃粘膜下层血流量增加,从而促进粘膜愈合。针刺足三里亦可使胃粘膜不受高浓度氯化钠的损伤,使胃粘膜对胃泌素的释放减少,对胃酸的分泌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诸穴相配,能更好地发挥健胃、理气、止痛之功效。选取穴位时,仔细寻找穴位敏感点也十分重要。对于慢性溃疡病人,背俞穴如肝、胆、脾、胃俞以及至阳、胃仓等多见压痛点,胃溃疡一般在第7胸椎以上也会有压痛,十二指肠溃疡一般在7-10胸椎之间,腹部则多见于三脘、梁门、巨阙等胃部体表投影区穴位,下肢多见于足三里穴。治疗间隔时间方面,患者症状一般在埋线当时或第2天缓解,然后缓解持续1周,如果不及时埋线,则症状易于复发,因此,间隔时间可以在1周左右,及时埋线治疗,直至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