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我对三阴三阳名称的理解 1.阴阳”概念的演化 阴阳这一哲学概念最早是在西周末年正式出现在《国语周语上》, 但作为明确 的含义作为符号则在《周易》中就已出现,后来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那里得到 发展,成为古人论述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一个基本概念。目前对于三阴三 阳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的争议,有天文历法起源、周易起源两大流派,从我自己 的认识角度来看,比较赞同张其成老师的观点,还是应该从文献记载的脉络出 发,并且要从“一阴一阳”到“三阴三阳”概念演化中找出它们的逻辑关系,应该可 以得到比较可靠的线索。 (1 )一阴一阳:《周易》一阴一阳之请道。 (2)二阴二阳:《十六经观》“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以有 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对应的四时 之序。( 1973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3)三阴三阳: (道德经》“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周易》中天地人“三材“思想,都对“三阴三 阳”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到《黄帝内经》时代,三阴三阳的理论已经非常成 熟。所以仅仅追溯到内经,我们无法看到这个概念发展的轨迹。 2.六经与三阴三阳相对应,对中医学的影响 六气六经六脏六腑是天人合一 整体观的主要内容,这里我主要侧重谈一 下自 己对经络与三阴三阳对应关系在临床中的影响。 (1 )系统的疾病观:对于疾病的病因、病位、变化规律有了系统的认识,可以 做到执简驭繁、心中有数。 (2 )动态的疾病观:疾病有来有去,有外感有内生,疾病传变的路径便是六 经,六经有经、络、经别、经筋、皮部之不同,临证则需动态的捕捉疾病的表 现特点,抓住经脉变动的凭证进行施治。 ( 3 )治疗的多渠道:既然经络是个立体复 杂的综合网络体系1营卫气血在其 间转输周流如环无端,那么沟通运行经络的渠道就不是唯的,治疗疾病 也可 以从多个角度去调整经络,恢复其气,血运行的平衡稳定状态。 (二)六经气化的特点 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调节相应 驻肺气化状态以适应自然界五运六气(风、寒、署、湿、燥、火)的变化,如 果六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六经的调节与平衡限度,人体不能适应,就要发生 疾病,轻则经脉病,重则累及相应脏腑发病。 1.太阴经承接和化解湿气的变化和伤害,这种气化功能不仅需要脾气的运化, 还要靠肺气的调节,同时也需要相表里的阳明经对湿气的吸纳协助完成。因此 诸湿肿满,气机不畅,临床上皆可见喘咳胸满,足跗肿胀,小便频数不畅,以 及某些皮肤疾病如湿疹、尊麻疹等皆可用太阴经来治疗。 2.少阴经承接和化解署热的变化和伤害,这种气化功能需要肾气的鼓动、心阴 的滋养,还需要相表里的太阳经宣发布散阳气到体表进行化解。因此凡热邪内 闭,心经络脉郁滞,临床上可见烦躁、难眠、神呆语塞,可选择少阴经来治 疗。 3.厥阴经承接和化解风气的变化和伤害,跃阴经在三阴之里,有涵养、收摄、 静敛之势,所以可以化解风气动摇、生散之性,同时需要少阳疏泄风热之邪。 但风性比较复杂,风邪在自然界为六气之首,常常风寒湿裹挟袭人,这时又需 要根据邪气的性质配合太阳、督脉以及太阴经来配合。 4.太阳经承接和化解寒气的变化和伤害,有行阳散寒之功,这种功能需要心肾 少阴转输的能作为保证,通过 与膀胱、小肠相连,分别主幸 人体腠理开闭, 营血运营,将卫阳之气宣发到体表,以达到防御寒邪的功能。通过适当的锻炼 方法可以加强太阳经的功能继而能够间接地改善心脏、肾脏功能。临床可以取 太阳、督脉对太阳经功能进行调整。 5.阳明经承接和化解燥气的变化和伤害,与太阴主湿的功能配合可以调节人体 燥湿平衡。阳明经为三阳之里,专主在里之阳,有腐化水谷、传导糟粕,维养 胃气湿煦肌肤的功能。 6.少阳经承接和化解火气的变化和伤害,主宰人体的中正洁净与气机枢转。少 阳居人体阳分之半表半里、膜原之间,通过三焦与胆的配合清泄疏解阳分之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