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穴
膝关穴位位置
膝关穴在膝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膝关穴位于小腿前内侧,胫骨内踝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上部,阴陵泉穴后1寸处。另说“犊鼻下三寸”《备急千金要方》;“犊鼻下一寸二分,向里横开寸半,下直中都,相去五寸”《针灸集成》。
膝关穴的准确位置图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屈膝取穴,膝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生理解剖
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膝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和半腱肌(腱)。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缝匠肌起于髂前上棘,半腱肌、半膜肌起于坐骨结节,三肌分别止于胫骨粗隆的内侧。缝匠肌受股神经支配,后二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大隐静脉的后方,穿小腿深筋,直抵上述各肌的止点腱及胫骨骨膜。发自腘动脉怕膝下内动脉由腘窝向下方,参加膝关节网。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有宣痹通络的作用。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分支,深部为胫神经及胫后动脉。膝关穴的作用
膝关穴意义: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宣痹通络、散风祛湿,疏通关节。
主治疾病
膝关穴主治下肢部等疾患:如白虎历节、寒湿走注、下肢疼痛、腰腿不便、浑身风疹、透脑疽等。
现代又多用膝关穴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痛风等
膝关穴主治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等。
痛风,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穴位配伍
膝关穴配足三里穴、血海穴、阴市穴、阳陵泉穴、髀关穴、伏兔穴、丰隆穴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
膝关穴配委中穴、足三里穴治两膝红肿疼痛。
膝关穴配梁丘穴、血海穴、膝眼穴,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膑肿痛。
膝关穴配阳陵泉穴、膝眼穴、委中穴、鹤顶穴,有祛风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针刺法
直刺:0.8-1.0,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膝关穴解析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阴关名意与膝关同。
膝关为经穴名(Xīguān LR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膝即膝部,关即机关,在此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附近,故名膝关。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膝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膝关在犊鼻下三寸陷者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膝内痛引膑,不可屈伸,喉咽中痛。
《类经图翼》:主治风痹,膝内肿痛引膑,不可屈伸,及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不能举动,咽喉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