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即皮下埋针,是浅刺法的一种,是通过浅刺而久留针的方式来尽量减少针刺时的疼痛、延长针刺效应的时间,以提高疗效。与穴位埋线一样,揿针的特点是突出了长效针感,能够减少患者到医院就医的次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不妨是一种既能提高疗效、又能降低就医成本的针灸治疗技术。但是,揿针在现代针灸临床中的运用逐渐在减少,可能与传统揿针针体较粗、埋入肌体不舒服的感觉较明显、多次使用不方便等有关。笔者近日尝试采用一种新型揿针治疗临床常见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患者的欢迎,现举数例如下。 1.胃脘冷痛案 某女,45岁,事业单位职工。2013年5月8日初诊。慢性胃炎10余年。近日因家中变故,突发胃脘剧烈疼痛,服中西药物(药名不详)效果不显,疼痛时时发作。发作时手脚厥逆,欲呕吐。纳少,不欲饮食。查:体型偏瘦,上腹部皮肤湿凉,胃部皮下似有硬物聚集,疼痛拒按,稍按即呕,手冰凉,面晄白,舌红苔白腻边尖有齿痕,脉弦稍细,双尺脉弱。诊断:胃脘痛,证属肝气犯胃,气机横逆。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先取直径0.2mm、长0.6mm的清铃揿针贴埋在双内关,调理气机以止呕;再取直径0.2mm、长1.2mm的清铃揿针贴埋在双足三里以止胃痛。贴后十几分钟,明显感到胃部聚集之物在缓解,呕吐感逐渐消失。嘱其每天自己按压足三里、内关的揿针,至有胀感为宜,两天后自行揭除埋针,第4天复诊。5月11日二诊:诉胃痛减轻,已不呕,但上腹包块仍在,触之痛。守原方再次贴埋揿针,根据患者的寒湿之象,增加艾条温和灸神阙、中脘30分钟。仍嘱患者2天后自行揭除揿针,第4天再诊。在家期间,每日自己温和灸神阙、中脘30分钟,嘱患者注意勿起泡。5月14日三诊:诉胃痛已去大半,无呕吐之感,腹部包块触之若失,手脚转温,精神佳。诊脉,较一诊时脉象有力,舌苔薄白。去内关,加脾俞、三阴交,以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气。5月17日未来诊,电话询问,告之胃痛完全缓解,怕冷之象已无,食欲有所改善,因工作忙,暂停治疗。 体会: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有宣通上、中二焦气机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诸症;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善补脾胃,调肠腑,滋后天化生之源,现代研究[1]发现其可迟缓胃紧张和幽门痉挛,故可缓解胃痛。在呕吐完全缓解之后,去内关、加脾俞、三阴交,旨在加强调理脾胃,从根本上解决气机不畅的问题。采用揿针贴埋以上诸穴可疏肝和胃、调畅气机,又因灸神阙可温通经络,灸中脘可温养胃阳,故用于去除寒湿之证每有良效。 2.过敏性鼻炎案 某男,32岁,IT职员。2013年6月3日初诊。慢性鼻炎史20余年,遇季节交替、冷风凉水刺激常发,尤其在夏季空调房间内,常喷嚏连连,流清涕。近日气温骤高,办公室内空调较凉,导致喷嚏发作频次增加,并伴随头痛。查:素体健。现鼻痒,在办公室内每几十分钟就要发作喷嚏,每次多达十几个,欲罢不能,流清涕,前额及眉棱骨处压痛明显,舌红苔白腻略黄,脉弦有力。诊断:鼻鼽(风寒侵袭)。取直径0.2mm、长0.3mm清铃揿针,贴埋于神庭、印堂,再取0.2mmX0.9mm揿针贴埋于双合谷。嘱患者时常按压揿针,以有酸胀感为佳,2天后自行取下揿针,第4天复诊。6月6日复诊:诉喷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头痛仍在。神庭、印堂、合谷埋针如前诊,加大椎穴,取直径0.2mm、长1.2mm揿针贴埋于大椎。大椎贴后,立刻感到有热感向穴位四周放散,十几分钟后放射至左右肩部,但约30分钟后热感消失。回家处理如前诊。6月11日三诊,诉连续喷嚏已多日未发,遇刺激仍发作一、两个喷嚏,发作频次及每次的次数明显减少,头痛减轻,不流清涕。患者告之印堂穴处有些疼痛,查看印堂处有直径约0.6cm的丘疹块,略高出皮肤,皮色正常。询之,原来患者意图速效,每日按压穴位多次,每次力度较大,刺激过强。三诊未再埋针,嘱其尽量避免冷气刺激,密切观察印堂处的丘疹变化。数日后电话随访,鼻鼽未复发,印堂处丘疹消失,恢复正常。 3.体会 神庭穴位于脑部,为神志所在,,有宁神、开窍、疏郁、镇痛、止晕、定惊之功,且又居面之上部正中,有利咽喉、通鼻窍、清邪热之用;印堂穴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因其近鼻根部,又可宣通鼻窍;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其经脉上夹鼻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取之既能疏风解表,又能宣肺通鼻[2]。用揿针贴埋以上诸穴正合宣通鼻窍、疏风止痛之意,故能对过敏性鼻炎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指出的是,神庭穴靠近前发际,埋针时有头发需避开,故取穴稍下移,尽量不要让固定揿针的胶布盖住头发,因不离督脉,故仍能取得较好疗效。 揿针疗法是中国古代留针方法的发展,临床中因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疼痛小、操作简单、适应面广、方便运动的特点而为众多惧怕针刺者、慢性病者所接受。据资料[3]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揿针改良以来,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患,如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关节炎、骨质增生、网球肘、弹响指、肩周炎、足跟痛、腕管综合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胃痛、腰痛、头痛、失眠、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和心律不齐等。 揿针适应症按病变部位可分3大类:(1)脏腑病症,如呼吸系统疾患、心血管疾患、消化系统疾患、肝胆系统疾患、泌尿系统疾患等;(2)头面五官科疾患,如头痛、鼻炎、面瘫、面肌痉挛等;(3)经络病,如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等。 揿针在治疗中应本着以下原则[4]:(1)应根据穴位的形态及贴埋方向选择适当长度的针具;(2)贴埋时注意避开表浅血管,尽量不要刺到血管。贴埋的深度以能看到针体在皮下行进,但不引起皮肤的凹陷为宜,以患者无痛和不影响活动为原则;(3)注意消毒,进针时常规消毒,贴埋期间针处不能碰水,夏季贴埋不得超过1d,以防感染;(4)贴埋后适当按压,并活动患处以提高疗效; (5)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密布者不宜用此法,因容易造成皮下出血。 清铃揿针(见图1)是日本清铃株式会社(セイリン株式会社,SEIRINCORPORATION)经过精心研究、改进的一次性使用揿针,具有针体纤细(直径0.2mm,长度0.3mm~1.5mm)包装精巧、取用方便的特点。 在进入人体时,针刺感极轻,犹如蚊子叮咬。刚刚埋入时针感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间断按压,逐渐产生酸、胀的感觉。由于是一次性使用,避免了重复使用的多种不足,且在外观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无菌操作的需要,从揭开密封盖纸到揿针埋入,操作中的每一步骤都能避免手指接触针体,即方便又简单(见图2)。 埋针的胶布有3个优点:(1)透气性好,保证皮肤不易过敏;(2)防水,埋针后不必刻意避免沾水;(3)与皮肤颜色接近,埋在身体的暴露部位也不会影响美观。 图1 清铃揿针 揿针一般埋藏2—3天即可更换,夏天天气湿热,最多2天。如果在原穴位再埋,需隔1~2天;如果换穴位,可以直接埋第2次。头面部、耳穴等皮薄肉少之处,选用0.3、0.6mm长的针;肌肉丰满之处,可用0.9~1.5mm长的针。患者自己按压时注意不要刺激过强。案2中的男患者操之过急,造成穴位部位产生丘疹斑块,但很快就消失,所以不清楚是炎症还是过敏造成。斑块在消失过程中依然保持了埋针的刺激作用,使疗效得到巩固和延伸。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嘱患者密切注意穴位处的感觉,如果发痒,可能是发炎前兆,最好去掉针。 揿针操作简单,疗效好。除了医生使用之外,民众可以在针灸医生的指导下自已选穴治疗,解决常见疾病与症状,有可能成为艾灸、刮痧、拔罐之外的又一项大众化的保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