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结构在《经络医学概论》的第五章,是分成三节来阐述的:第一节讲
了症候和症候结构的不同含义,以及症候结构的特性;第二节讲了症候分
析的思维要点,就是说在临床的时候,怎么去收集、分析、判断患者的症
候和症候结构;第三节是很多表格和列表,足有12页,是常见病症的症候
结构。
那么从我自己跟师学习的经验者,在研究具体的症候结构,比如以头痛为
主症的症候结构,以眩晕为主症的症候结构,这都是很具体的内容了,那
么在学习研究这些具体内容之前,有几个基础的问题需要先做一些思考。
所以我先来说说对这几个基础问题的思考。
这几个基础性的问题,首先一个, 我们为什么强调“症候结构" ?通常来
说,“症候”是容易理解的,现在症候"后边加上了“结构”这个词,这是为什
么?
咱们先来说“症候”。症候是反映内在疾病的外在表现,对于这个观念大家
都理解而且认可,这个没什么分歧。但是把这个思想贯彻到具体的诊断和
治疗当中的时候,有时候就出问题了。从事中医的职业医师,以及中医爱
好者,大家喜欢引用句话,叫"有诸内者形诸外"。这句话是丹溪翁总结
的,出于《丹溪心法》,原文说:“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该有诸内者形
诸外。”它的思想源自《内经》,例如《灵枢本脏》日: "视其外应,以知
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我们发现,通常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理解是
笼统和模糊的。
外在症候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在疾病?反映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症候而不是另一种?尤其在现实当中,一个患者有很复杂的一群症候出
现,为什么是这一群症候,而不是那一群?还有那些类似疾病的患者,症
候之间有同有异,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症候差异 ?就是这些问题,我们笼统
地模糊地知道外在症候是反映内在疾病的,但是往往没有确切的指向。如
果指向不确切,根据症候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就要打折扣,甚至可能造成
误判和误治。对症候的分析不能深入,不能和内在的确切的生理病理对应
起来,那么相应的治疗也就流于肤浅,甚至误解。
比如现在很多的医生和中医爱好者,非常推崇《伤寒论》--《伤寒论》是
咱们搞中医的必须的基础,而且比重极大,这个没有疑问,但是有些朋友
对于《伤寒论》有误解。其中很流行的一个观念,说《伤寒论》就是中医
的临床指南--他所谓指南,意思是《伤寒论》就像操作手册一样,-群症
候对应一个处方,简单明了,照搬照用。所以有的朋友就是拿着《伤寒
论》,把里面方证对应的部分划重点,然后看思者的症候跟条文当中的哪
个能对上,或者大部分对得上,然后就开那个方子。比如《伤寒论》里面
讲:“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所以见到“头痛,
发热,汗出,恶风”,就给他桂枝汤。这是很流行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把
中医经典当中与临床密切的那部分内容,尤其是《伤寒论》里方证对应的
部分,照搬照用。
于是中医临床就简化了,简化成一群症候对应一个方子,比如“头痛,发
热,汗出, 恶风"就等于桂枝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就等于
小柴胡汤。同样的思维方式,针灸临床也简化。这个简化得更厉害,就是
症候对应穴位,比如咳嗽,就是肺经加肺俞,如果有痰再加个丰隆穴:甚
至简单地用症候所在位置对应经脉,症候出现在哪个位置,就在那条经脉
上扎针就行了,比如中风偏瘫,就是患侧排刺。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症候与疾病的对应关系不确切,我不可能有进一
步的清晰的思路,于是退而求其次,当然就按照经验来,中医经典比如
《伤寒论》的经验也罢,其他的名医经验也罢,我就跳过对疾病的分析阶
段,把患者的症候直接跟经验方、经验穴对应起来。所以"头痛,发热,汗
出,恶风”不是对应太阳病,桂枝汤证",而是直接等于桂枝汤。针灸方
面,咳嗽就等于扎肺经,有痰就等于扎丰隆。咳嗽就是肺经这么简单吗,
经典说"五脏皆令人咳”,你怎么确切的区别呢?他就没思路了,所以退而
求其次,就觉得至少取肺经没错吧。还有丰隆为什么化痰,怎么化痰,化
什么痰?也不清楚,反正书上说丰隆化痰。
那么《伤寒论》是不是这么肤浅?当然不是。就说桂枝汤条目,第12条
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 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第53
条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
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息。宜桂枝
汤。“类似条目还有很多。这些条目在讲什么?在讲生理、病理。句末
说宜桂枝汤”,这个桂枝汤是从症候直接出来的吗?不是,它是从病机出
来的,也就是从生理病理出来的。
所以我们给患者诊断,然后治疗, 这个逻辑是:分析症候,得出病机(也
就是判断出患者的生理病理), 然后根据病机才设计处方。中药方剂也
罢,针灸也罢,这个逻辑是一样的。 你不能从症候一步跨过去,直接就治
疗处方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一步就跨过去了,直接就经验方、经验
穴了?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指导自己,怎么从症候去认识和判断患
者的生理病理。对症候的认识不系统不深入,能够了解单一的症候,能够
了解成为定式的某群症候;但是当症候复杂繁乱的时候,一群症候看起
来又像这个又像那个,甚至其中夹杂着莫名其妙的几个症候,往哪儿归类
都归不进去,这时候就没有思路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所以王居易老师在讲症候的时候,在症候“两个字
的后边加上了一个词,有了这个定义叫作症候结构”。什么是“结构”?就是
特定的关联相互交织,结成一个系统的架构。症候结构的特定关联,主要
指每个症候跟患者疾病的病位、病性、病程、体质、环境感应等有明确的
关联,注意,不是泛泛的模糊的关联,而是明确的,你的这个症候关联到
哪一脏哪一经、哪个层次,寒热虚实什么属性,前后过程到了哪一阶
段,有明确的判断;在这个基础上,指向一致的是哪几个症候 ,这是一
组。出现分歧的是哪几个症候,你怎么取舍。
比如都是发热,是不是发热都得解表?太阳外感,艾灸大椎解表,得了
汗,解表退热。但是阳明腑实证,也是发热,你还用艾灸大椎解表吗?虽
然都是发热,但是病理基础不一样,你的治疗就有差别。那怎么判断生理
病理呢?必须从症候看到症候所关联的是什么,也就是只知道症候还不
行,必须知道症候的结构关系。简单的三五个症候也罢,复杂的十几个甚
至二十个症候也罢,搞清楚它们的结构关系,为什么是这样一些症候结合
在一起出现,而不是另外一些症候;为什么类似疾病的两个患者,大部分
症候一样,但是其中个别的症候又有差异,这些差异是什么原因,有没有
临床价值,等等。
这样再去处方治疗,才算有的放矢,咱们对患者的治疗才能可预期、可控
制。咱们选定腧穴,这个针扎下去,心里得有底,我能预期患者会发生什
么变化;反过来,有时候治疗不取效,或者效果不如预期的好,也能够重
新审视自己的判断,加以调整,而不是一看见效果不行就蒙了,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