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小六当妈后,最缺的不是钱。是睡眠。
眼瞅着睡渣娃一天天长大,以为能睡个整觉。
新问题又来了:睡到半夜,娃不打招呼地,尿了一床。
坊间俗称的尿床,医学称“夜遗尿”,指夜间不自觉地排尿。
燕小六和盆友们吐槽。收回很多问题:
■ 我家娃4岁孩子,每周一次尿湿内裤,算尿床吗?
■ 尿床会不会遗传?娃他爹读到初中还在尿……
■ 女娃6岁,有时两三个月不尿,有时一周尿床两三回,咋办?
也有盆友关心“夜遗尿的诊断标准”↓:
“给这位宝妈/宝爸鼓掌。TA已经初步掌握评判标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肾脏内科主治医生龚莹靓说。
据2014《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符合以下条件,可初步诊断为夜遗尿:
■ 年龄:≥5周岁;
■ 频次:晚上睡着后不自主排尿,每周≥2次;
■ 持续时间:>3个月;
■ 对于大年龄儿童,可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
国内外关于尿床的定义方法有很多。中国专家共识没有程度之分。针对网上有流传“根据遗尿频次,分轻中重”,父母可作了解。
1“尿床会遗传”有实锤
“对儿童来说,夜遗尿是仅次于过敏性疾病的最常见慢性疾病。”龚莹靓医生引用数据表示:
■ 我国5岁儿童患遗尿症的几率为15.2%;
■ 10%的7岁儿童和5%的11~12岁儿童,会尿床;
■ 尿床娃娃中,男孩多于女孩;
(小时候尿床,长大后YJ,男娃真费床单)
龚莹靓医生介绍,夜遗尿原因很多,根据白天有没有下尿路症状(尿失禁、排尿次数增加/减少、排尿不畅等),可以分为两大类:单症状性夜遗尿和非单症状性夜遗尿。
坊间所说尿床,大部分都是单症状性夜遗尿。
千万不要被“单纯”两个字蒙蔽双眼。其背后问题,比想象得复杂:
1.去氨加压素分泌不足,导致本该在睡眠中减少的尿量,仍然汩汩冒出来,最后超过膀胱容量,溢了。
2.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孩子实际膀胱容量小于“TA本应该长成的样子”,至少小一半。
3.觉醒功能障碍,要尿了要尿了,但娃醒不过来……
4.遗传因素:父母都尿床的,孩子尿床几率为77%,父母有1人尿的,子女中招率为44%。且,丹麦的一项研究找到实锤:13号染色体上的某些位点和尿床有关。同时背锅的还有12号染色体、22号染色体。
5.其他:晚上喝水太多、便秘、心理因素……
2、啥时候就医?
“为啥特别提出大于5岁?”有父母问。
因为控制尿/不尿,需要大脑、膀胱共同配合。娃刚出生,大脑发育不完全,膀胱装满,就自然泄洪。
到3岁左右,膀胱容量迅速增大。4岁时,大脑这个排尿控制司令部逐渐发育完成,能控制白天排尿。但夜间控尿更难,一般要在白天控尿熟练之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get技能。掐指一算,娃差不多5岁吧。
然而,发育情况因人而异。有些5岁多的孩子膀胱能力仍然较弱,偶尔睡着会来两泡。
若大龄童曾≥6个月不尿床,突然又尿了,分两种情况看待:
1.偶尔发生:可能是白天太累,睡前喝水过多,或吃了太多高水分食物;
2.突然频繁:出现继发性遗尿症的几率很高,可能源于不寻常的应激性事件;也可能是病了,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糖尿病等。
“就像一个已经会说话的人,突然发不出声音,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龚莹靓医生简单总结,不管孩子年龄多少,曾经半年不尿床但突然又尿,都建议排除一下继发性因素。
3、尿床也是“重大心理打击”
“按照上面那标准,我家就是单症状性夜遗尿!要不要治?”关于这个问题,龚莹靓医生的回答是:取决于尿床对孩子、对家庭,有影响多大。
面儿上看,夜遗尿没啥急性伤害。长此以往,压力不小。
1.有一部分尿床“无法自愈”
数据显示,5岁后,遗尿“自我缓解率”较低。每年约有10%~15%的孩子,能慢慢摆脱这个问题。
但有些孩子十几岁了,还在尿床。一部分重度夜遗尿的孩子会延续到成年。约0.5%~2%成年人也会“画地图”。
所以,5岁后一味等自愈——你能不能冷静接受希望落空?
2.尿床是“重大创伤”
a.心理创伤
有研究指出,在8~18岁青少年中,夜遗尿是继父母离婚、吵架后的第三大创伤事件。
尿床孩子因此感到羞耻、焦躁、自尊心受挫、难以融入集体,注意力下降。有的娃自觉比不上弟弟、妹妹(比我小,都已经不尿床了),或怕被人知道、拒绝过集体生活。
临床研究也发现,尿床孩子跟医生交流时,比较害羞。这是遗尿孩子明显异于其他疾病娃娃的特点。
b.身高创伤
夜间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夜间尿床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日本厚生省儿童治疗中心5年观察1270例尿床儿童发现身高比正常儿童低2~5 cm。
3.父母难以持续理性对待
在中国,孩子和父母睡一床,是常事。孩子一尿,全家睡不好。尤其是妈妈,时刻想着摸一把。父母一样在承受尿床带来的焦虑、睡眠障碍。
试问:有多少父母、老人、好心的邻居,能对尿床坦然处之、视若无睹?
4、医院看尿床,主要“看啥”?
目前,各国对儿童夜遗尿都很重视。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已发布关于夜遗尿的诊疗指南和共识。今年5月开始,上海新华医院小儿肾脏内科每周一上午,开设“遗尿专科门诊”。门诊量一直在飚。
第一,问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包括孩子每周尿床几次、白天怎么尿、大便通畅否、喝水多不多,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爹妈尿床不、有无神经系统、心脏病、糖尿病或其他内分泌问题。
第二,体格检查
包括孩子整体精神面貌、活动度、心肺功能、血压,小男孩要看JJ,排除体格发育迟缓、尿道下裂、包茎等。同时,要观察腰骶部皮肤有无凹陷,排除脊柱发育异常。
第三,辅助检查
包括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孩子白天也尿频、排尿延迟、排便异常,可能会加做相应其他检查。这些是为了明确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是否正常问题。
第四,家长沟通,希望其给娃写“排尿日记”。
标准的“排尿日记”有3个要点:
1.至少坚持3~4个白天,并持续7个夜晚——两个都是必要条件,不能少;
2.要称尿量,白天可以用尿盆盛装,晚上可以用尿布,湿了称量,做加减法;
3.只要是进嘴的液体,几点吃的、吃多少,都要记下来。
它有助于医生分析排尿异常的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家长在记录时,也会发现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睡前喝水太多,没有及时排尿等。从而,有意识地改变。
5、治疗要打组合拳
确定要治了,医生会结合孩子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排尿日记及家长孩子的意愿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行为干预和生活方式干预。这仨“桃园结过义”,谁都不能少。
有时,生活方式干预就能治好尿床。主要包括:
1.调整作息习惯,建立规律作息时间,鼓励娃白天正常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最好别碰。晚餐早点吃,清淡少盐少油,避免饭后口渴、喝多水。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尽早睡,睡前2—3小时就别吃了。睡前2小时不喝水,不碰粥、汤、牛奶、水果、果汁等含水分较多的食品。
2.奖励机制,以家庭为单位,树立战胜遗尿的信心,不断强化正性行为和治疗动机。尿床真不是娃存心的。多给些鼓励。减轻娃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自己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3.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白天规律排尿(4—7次)、睡前嘘一泡。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让粑粑顺畅起来。有便秘娃,要积极治疗便秘,避免臭粑压迫膀胱,增强尿意。
放眼国际,一线治疗方式还有:
药物治疗:大部分娃都可以选用去氨加压素。它能促使尿液浓缩,暂时性减少晚上排尿。副作用小,耐受性好,效果不错。问题是,存在一定复发性。
行为治疗:在床单或内裤上,装一个遗尿报警器。一旦尿湿,它会发出报警声,唤醒孩子:起床啦,尿尿啦。通过反复训练,孩子最终能做到有嘘意,能醒过来、起床嘘。这种训练时间较长,3个月起算。优点是复发率低,不用吃药,欧美国家用得很普遍。
还可以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就是有尿的时候,憋一会儿,再去嘘。憋尿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开始,然后慢慢延长。但也别老憋着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