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常常通过察言观色作为了解病人的体质和诊断疾病的手段。“察言”属于中医学的“闻诊”。“观色”则属于“望诊”。不同的言语和面色,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一、察言
常见的语言异常有以下几种。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发音不清楚。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痰火内盛,蒙闭清窍。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发生于高热后,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志昏沉,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于疾病晚期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独语:喃喃自语,见人则止。多见于邪陷心包或痰蒙心窍。
错语:语言颠倒,言后自知说错而不能自主。多见于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狂言:狂言叫骂,喜笑不休。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二、观色
望面色,是观察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的变化,从而了解病情的诊法。病色大致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的疾病及不同性质的疾病。
赤色:面部颜色红于正常人,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致。面色赤通常是体内有热的象征。满面通红者,多见于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之实热证;两颧潮红者,多见于阴虚阳亢之虚热证;若是久病重病的患者,原本面色苍白,突见颧红如妆,游移不定,为虚阳浮越于上的戴阳证,属危重症候。
白色:面部缺乏血色而发白,为营血不荣于面所致。面部白常见于虚证、寒证或失血证。面色淡白无华而略带黄色,多属气血不足;面色白光白而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即白中透青者,可见于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里寒证剧烈疼痛之征象,或大失血病人。
青色:面部显露青色,是寒凝气滞,脉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面色青可见于寒证、痛证、气滞、瘀血和惊风。凡气血涩滞、气机不畅的气滞血瘀,都可见面色发青。气血瘀滞,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所以痛证常见面色发青;外感寒邪或阴寒内盛,可见面色青白;面色青灰,口唇紫暗,胸部刺痛者,见于心阳不振,心血瘀阻;面色青黄,多见于肝郁脾虚;小儿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黄色:面色比正常人发黄,为脾虚湿蕴之征象。面色黄一般见于虚证和湿证。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为脾虚湿泛;面目肌肤俱黄,称为“黄疸”。其中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是寒湿郁阻之故。
黑色:面部显露晦黑的颜色,为阴寒水盛或气血凝滞的病色。面色黑见于肾虚、寒证、瘀血和水饮。面黑而浅淡者,为肾阳虚;面黑而干焦,为肾阴虚;眼眶周围晦黑者,肾虚水泛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者,为瘀血日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