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淡渗法治疗肝炎湿滞
例二
1964年底,曾治疗一患儿,男性,2岁,于5月8日住某医院,住院号37677。
患儿因食欲不振,发烧,肝功能异常20余天而就诊。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西医一般治疗,先后用葡萄糖醛酸内酯、肝宁片等,共治疗5个月,症状消失,谷丙酶从1160单位下降至300~400单位后,固定不动达四月之久,乃停西医治疗,延中医会诊。当时患儿毫无所苦,眠食二便均如常人。乃细心检查其全体,结果发现其上腹部皮肤较他处为热,且有脉象滑大,指纹略青,舌苔白,舌质红之表现。认为是肝胃二经蕴有湿热,即用三仁汤清泄之,10剂后,热感减轻,舌红苔白见退,原方加人白薇以清余热,又因患儿不喜肉食,加焦山楂、砂仁以助运化,继服25剂,谷丙酶由485单位降为152单位。仍以原方调治,终于使谷丙酶降为125单位而出院。
此患儿在中医会诊时,已无自觉症状,只有谷丙酶偏高持久不降。但详加诊察后,发现脘部扪之觉热、脉滑、舌红等,可作中医施治的根据,进三仁汤49天而痊愈。假使没有腹候、脉候、舌候之详细诊视,则不能找到治疗的目标,势必杂药滥投,很难期其必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