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学习 / 正文

高树中“三通”理论概述

【导读】高树中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著作有《一针疗法》和《中医脐疗大全》,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973”科研计划课题,临床善于应用单穴治疗疾病,倡导针药并用。作者有幸师从高老师,跟师过程中深感老师理论渊博,学术观点独特。高老师独创三通理论,即通关、通经和通络,此理论运用于临床,可有效拓展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思路。现将高老师三通理论整理介绍如下。   1.通关  “ 关 ” 本义 ,《 说文解字 》释为 “ 以木横持门户也”,《古代汉语词典》释为“人体的要害部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 结合以上解释,高老师认为人体之“关”,是在人体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要害部位。高老师认为人体的关有四关(腕、踝、膈、脐)和颈关。之所以要通关,首先,关所在的部位都是人体的要害之所,人体的气机在此处正常通行才能够维系生命健康,正如城市的立交桥必须畅通,交通才不致瘫痪。其次,针灸临床中有些疾病使用经络辨证治疗效果不明显,按疾病所在依身体躯干部位的不同(如颈关、膈关、脐关竖向将躯干分开)而辨证则可收到明显效果,因此通关非常重要。   如何通关? 四关和颈关周围各有重要的穴位,这些穴位即是开关的钥匙,通关即在这些穴位上行针刺或艾灸以疏通气机。  1.1 腕 、踝二关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穴中有十原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此十原穴可以反应五脏的生理功能,还可主治五脏之疾患,临床常以腕踝针疗法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常见病证,因此,无论从生理功能的反应,还是从通关角度论治疾病,腕、踝二关都要通畅。   1.2 膈关  首先,膈关是人体上焦、中焦的分界线,它是将元气由中焦转至上焦的关口和枢纽,全身气机亦必须通过此关口才能布散到身体的上下、内外、表里,若膈关堵塞不通则肝气无法左升,肺气无法右降,心、肾不能相交,人体则百病丛生。其次,膈在人体的位置,前对应心口及膻中,后对应膏肓、膈俞、膈关等,若人体发生疾病,可从膈关前后两部位着眼治疗。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说明人体元气留止、汇聚心口部位,刺激此部位能够激发人体元气,治疗五脏之疾。清·吴师机《理瀹骈文》曰:“火炎喘者,宜用清肺膏贴心口……下虚寒喘者,宜用温肺膏贴心口……短气者,宜用大补膏贴心口”,说明古人已经开始从心口部论治疾病。   《灵枢·海论》谓:“膻中者 ,为气之海 ,其腧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又《灵枢·根结》曰 :“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从中启发我们膻中能够调节全身的气机,因为百病皆生于气,气顺则身体无恙。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膏肓俞穴,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妄误。”可见灸膏肓穴能够治疗许多宿疾、难疾。 综上,人体的许多疾病都可以从膈关进行调治,膈关通则气通,膈关调则身体健康。   1.3 脐关  脐关在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位置非常特殊,是人体中焦、下焦的分界线,也是人体元气濡养五脏六腑的必由之路。脐下为元气所聚之所,《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脖胦即气海穴也。《难经》中也有相关论述,如《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脐下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又《难经·六十六难》指出:“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高老师认为脐通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的疾病都可从脐论治。《难经》有篇专门讲述从脐周穴位辨证五脏病。《难经·十六难》记载:“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现在高老师门诊运用脐疗治疗疾病已取得了良好疗效,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脐疗对防治妇科病、胃肠病、衰老性疾病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1.4 颈关   《灵枢经》中专门有一篇讲述颈部穴位治疗急重病,《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曰:“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手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胆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为天牖五部”。   颈部是人体的咽喉要道,五脏六腑的清气必须通过颈部关口才能濡 养头面诸窍,一旦颈关不通,诸窍闭塞,脑神失养,则人精神恍惚,容易发生急重症,因此高老师将颈关列入通关理论中,认为颈关必须要通,运用颈部腧穴治疗人体急症、重症也需要深入发掘。   2通经  经即经脉。经脉的作用,《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在正常情况下经脉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濡润肌肉、筋骨、关节,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因此,在生理情况下要保持经脉的通畅,只有经脉通畅,才能维系身体的正常状态。如果经脉发生病变,如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所生病”,意指经脉变动就出现有关的病症,此经脉上的腧穴能主治其所发生的外经病和脏腑病,此即通经。  如何通经?首先要辨证在哪条经脉发生了病变。如何辨?高老师认为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问诊辨经,即问患者病痛在哪个部位,然后联系经脉的循行线路,即可知道哪条经出现问题。第二:切诊辨经,包括切经络、切穴位和切脉。 ①切经络:《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即在病变部位的上下左右或沿着经络循行线审、切、循、扪、按,诊察有无疼痛、结节、条索状物以辨证在何经。 ②切穴位:某些疾病在穴位上会出现明显的反应点如压痛、虚软、凹陷、隆起、硬结或皮肤颜色改变等,这些异常反应点既可以诊察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在这些穴位上治疗可以收到效果。③切脉:通过切寸口脉大小强弱来辨别病在哪条经脉上,需要多年临床经验。   第三:望诊辨经,即通过诊察有关部位穴位皮肤的亮、暗,以及有无色素沉着,或穴位处有无隆起或凹陷,来辨与此穴位相关的经络、脏腑的病症,如《灵枢·经筋》谓:“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上眼睑的病变多归于太阳经,下眼睑的病变多归于阳明经。   3 通络  络即络脉,《灵枢·经脉第十》指出:“脉之见(现)者,皆络脉也”,此指外在之络。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腑络”、“肝胃络间”、“肾脏络”等人体内部的络脉。络脉的特点,《灵枢·经脉第十》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络脉的病候,《灵枢·经脉第十》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可总结为络脉间易瘀易滞,病邪易入难出。   络脉病的治疗,《灵枢·经脉第十》曰:“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络脉病的治疗时间及治疗量,《灵枢·经脉第十》也详细指出:“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这就是络主血的具体应用,临证诊疗时医者要视病种而诊察患者皮肤是否有瘀络,久病更要顾及到此,《灵枢·寿夭刚柔》曰:“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久病入络者,放出其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临证指南医案》以丰富的医案展示了络病的辨证治疗之法:“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辛润通络”、“理阳通补”、“疏补两施,缓攻为宜”,治疗和用药规律总在一个“通”字上。高老师通络之意旨在提醒我们无论是针灸还是用药都要顾及到络病理论。   高老师的三通理论丰富了传统的辨证方法,使之更加立体化、多样化,临证诊疗时对于一个病候不只要从经脉去辨证,更要考虑到络脉、四关和颈关。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当我们运用黑匣理论解决问题,输入信号得不到反应时,就需要换种思路,三通理论正好提供这样的思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高树中“三通”理论概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