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确定为四位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本文是贺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货,称之为“秘籍”一点都不夸张。贺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共计捌拾壹症。不轻传。诚者主动传。”科技时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别希望诸君珍惜。能看到这篇文章,相信您是诚者,主动传之。 一、针灸界的“九阴真经” 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以下简称《一针一得》,全书同),我们很惊讶,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笔字! 流利有力的行书,写在一叠空白的“北京市中医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背后,一字一字,集腋成裘。稿纸已经发黄,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令人想起金庸小说里威力无比的武林秘籍“九阴真经”。翻开《一针一得》,一页页,一行行,一条条,记录了针灸治疗300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 1979年6月贺普仁在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共计捌拾壹症。不轻传。诚者主动传。” 秘法,贺普仁的秘法,岂非中国针灸界的秘籍?当然,“九阴真经”是虚构的杀人秘籍,“针灸临证秘法”却是真实的救人秘术! 贺普仁的孩子没有见过。贺普仁的弟子也没有见过。 正值贺普仁87华诞、从医70载之际,他给大家呈上一份非比寻常的大礼。 哪年完成的?为什么愿意公开?贺普仁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过了一会儿才说:“积了50年了,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一针一得,就是一个穴位治一个病。要给大家实惠,就给这个。” 贺普仁秘藏的《一针一得》原稿,其实有两个版本,1965年的钢笔字版和1979年的毛笔字版。1979年的毛笔字版全本分四大秘,每一秘81病症,共约324个病症(有部分重复),每种病症都有特定的穴位治疗。因此,本书副题《“一针一得”治百病》,是指手稿中的几百个病症,而不是包治百病。 二、针穴不在多,而在于精准 1965年5月1日贺普仁完成的钢笔字版《一针一得》时,“文革”的气氛已经弥漫,贺普仁1965年的手稿中也留下了历史痕迹,他在阐述《一针一得》的意义时这么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特别是针灸这门独特技术,尤为必要。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穿过筋骨的间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对机体也要有些损伤。虽然针刺是一种良性刺激,但对患者来说,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因此,造成病人惧怕针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于针灸。这是值得吸取,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 “我们认为在保证临床有效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70年前,贺普仁追随北京著名中医牛泽华大夫学针灸的时候,学的是群针施治。群针就是取多个穴位扎多根针,才治好一个病。牛大夫医术高超,针技过人,这给年轻的贺普仁打下了良好的针灸底子。但在实践中,贺普仁渐渐发现群针的局限:群针施治威力是大,可是病人受罪也多,一扎就是十几根到几十根不等,等扎完针,病人不光疼得厉害,且全身疲软,有时还动弹不得,这是因为,群针对人的刺激太强了。 贺普仁1965年版的《一针一得》讲了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故事,说明群针的缺点:“宣武区,有一个道士擅长针灸术,以针灸众多(群针)著称。每日观内络绎不绝,颇得一般人所赞颂。据了解,在那里治过病的人也有很多确实有其效,惟起针后病人疲劳颇甚,多数都需要卧床休息1~2天才能恢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用针众多,刺激量大,病人不能适应所致。 “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负责地进行‘辨证论治’盲目地瞎扎一气,不仅与病无益,反而会损伤别人的元气,影响病的治疗。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的经验,学习他们那种坚韧不拔、兢兢业业钻研技术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但不是模仿他们一动一静,其中旧的一套,而是在他们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整理与提高,然后创出自己的新路。” 1956年贺普仁进入北京市中医医院以来,医院每天排队挂号的病人无数,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要简化、精化传统群针疗法。 只有对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有的放矢地精挑一两个关键穴位下针,方可手到擒来,马上缓解病人的痛苦。怎么才能精、准,这是大学问。《一针一得》就是在寻找精、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它的宗旨是选穴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精,贺普仁为此花了70年! 本文将呈现贺普仁的《一针一得》,以飨读者。 第一秘 1.摇头:(即宾努之症)针取屏迫,手法补,穴在长强穴 2.失音:针孔最。腕上七寸 3.腰痛:合谷 4.肢肿:温溜 5.月水不调:曲池 6.目视昏昏:灸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7.胸中瘀血: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8.气硕(颓):天鼎。(天鼎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9.目痛不闭:大迎(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 10.噎病:乳根 11.心烦: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或针强间(属督脉。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12.舌强:滑肉门(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或针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或针风府(督脉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13.心悬: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14.吐血不愈:取气冲。(三棱针去血,立愈)位于人体的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15.喉闭: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虚。(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大肠的下合穴。)(下巨虚在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的下合穴。) 16.腹坚大:冲阳(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17.面目浮肿水病:陷谷(即董氏门金穴)别名陷骨。输(木)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18.唇裂: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 19.慢惊风:针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太阴脾经的井穴) 20.黄疸:商丘 21.癓瘕:地机 22.四肢强硬:大横 23.喉中作声:(中风痰厥之症)针天溪 24.项难回顾:少海 25.遗尿:少府 26.阴痛:少府 27.偏坠:少府 28.手足麻木:肩贞 29.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痔漏:天窗 31.眼动:颧髎。或承泣 32.翻胃:胃俞或针上脘 33.津液少:小肠俞 34.赤白痢:中旅俞 35.身热怠惰:阳纲 36.恶血泄注:殷门 37.大便坚:浮郄 38.身战不耐久立:金门 39.身后侧痛:京骨 40.阴痒:然谷或蠡沟 41.手足冷:太溪 42.经闭:水泉 43.近视:水泉 44.腹胀如鼓:复溜 45.五种水病(心、肝、脾、肺、肾)复溜 46.吐舌:筑宾 47.舌纵涎下:阴谷 48.阴缩:大赫 49.心恍:通谷 50.唾多:彧(yù)中 51.神气不足:郄门 52.掌中热:中冲 53.身如火:中冲 54.口干:关冲 55.产后血晕:支沟 56.嗜卧: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7.四肢不欲摇动: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8.肩臂痛不能举:清冷渊 59.瘿瘤:臑会 60.风寒吐沫:丝竹空 61.唇强:耳门 62.喘息:承灵 63.吞酸:辄筋 64.语言不正:日月 65.四肢不收:日月 66.百节(肢)酸痛:阳辅 67.毒犬伤:外丘 68.各处气伤:足临泣 69.诸疮毒:窍阴 70.不孕:灸阴廉 71.腹肿如鼓:章门,或针水分 72.难产:关元 73.一切出血:阴交.或针刺长强 74.舌缩:廉泉 75.噎水浆不下:璇玑 76.房劳:长强 77.小儿惊悸:身柱 78.身瘦:至阳 79.水谷不化:悬枢 80.舌急不语:哑门 81.恍惚不乐:陶道 第二秘 1.感冒发烧:大椎放血,严重的,1-7节逐节放血,效更佳 2.寒战:针后溪 3.饮食无味:灸食关三壮(穴在建里旁1.5寸处) 4.雷诺氏病:灸肾俞各一寸处 5.手颤病:灸关元300壮 6.口腔溃疡:地仓.慢性的针照海 7.水臌:偏历 8.喘息:肺经压痛点 9.血淋:三阴交 10.断奶:光明 11.子宫肌瘤:灸痞根 12.小儿疳积:针四缝 13.小儿腹泄:针曲池 14.串腰龙:龙眼放血 15.各种疔疮:针身柱或天宗放血 16.发际疮:大椎或委中放血 17.唇风(捲疮):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 18.鹅掌风:针劳宫,痒甚加刺大陵 19.雀斑:针合谷,用烧山为手法 20.白癜风:灸侠白 21.肛门搔痒:针公孙 22.痔疮: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或刺龈交出血 23.兰(阑)尾炎:针阑尾点(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24.痢疾:针曲池 25.湿疹:针曲池 26.瘰疬:针曲池透臂臑.或针肘尖 27.乳腺炎:针足临泣 28.乳胀:温灸鱼际 29.鼻衄:针上星,或少商放血 30.崩漏:针或灸隐白 31.癔病:双内关同时进针 32.癫痫:长强周围放血 33.阳痿:大赫或环跳 34.疟疾:针大椎,可放血,并可合并拨火罐 35.痔漏:针阳溪 36.肛裂:针孔最 37.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 38.身体反折:肝俞 39.目戴上:丝竹空 40.过经不解:期门 41.咳嗽饮水:太渊 42.引两胁痛:肝俞 43.引尻痛:鱼际 44.呕脓:膻中 45.呕逆:大陵 46.呕哕:太渊 47.喘呕欠伸:经渠 48.数欠而喘:太渊 49.胁下积气:期门 50.小腹胀痛:气海 51.胀而胃痛:膈俞 52.腹寒不食:灸阴陵泉 53.心痛食不化:中脘 54.烦渴心热:曲泽 55.心烦怔忡:鱼际 56.烦闷:腕骨 57.虚烦口干:肺俞 58.懈惰:照海 59.嗜卧不言:膈俞 60.支满不食:肺俞 61.振寒不食:冲阳 62.胃热不食:下廉 63.胃热:悬钟 64.胃寒有痰:膈俞 65.脾病溏泄:三阴交 66.胆虚呃逆热上气:气海 67.狂言不乐:大陵 68.多言:百会 69.目忘视:风府 70.暴惊:下廉 71.见鬼:阳溪 72.魇梦:商丘 73.痎疟:腰俞 74.头痛:腕骨 75.心烦:神门 76.痿厥:丘墟 77.暴泄:隐白 78.洞泄:肾俞 79.泄不止:神阙 80肠风:灸尾闾骨尽处百壮. 81.脱肛:灸百会,或尾闾七壮 第三秘 1.转胞不溺淋涩:关元 2.风动如虫行:迎香 3.眉棱痛:肝俞 4.毛发焦脱:下廉 5.鼓颔:少商 6.咽外肿:液门 7.咽食不下:液门 8.喉痛:风府 9.目风赤烂:阳谷 10.倒睫:丝竹空 11.目眥急痛:三间 12.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针点刺息肉处长效佳 13.唇干有涎:下廉 14.舌干涎出:复溜 15.唇动如虫行:水沟 16.唇肿:迎香 17.舌黄:鱼际 18.齿寒:少海 19.齿痛:商阳 20.不能嚼物:角孙 21.腰背佝偻:风池、肺俞 22.背拘急:经渠 23.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24.臂腕骨痛:阳谷 25.手腕动摇:曲泽 26.手腕无力:列缺 27.两腿如冰:阴市 28.鹤膝历节风肿:风市 29.腰痛不能久立:附阳 30.腿膝经酸重:附阳 31.四肢不举:附阳 32.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 33.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泄法 34.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壮 35.月经过时不止:隐白 36.产后诸病:期门 37.乳肿痛:足临泣 38.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炷如小麦粒,直接灸 39.欲断产:灸足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 40.不时漏下:三阴交 41.月水不调,周结成块:针间使 42.小儿卒疝:太冲 43.小儿角弓反张:百会 44.小儿泄痢:灸神阙 45.小儿秋深冷痢:灸脐下三寸 46.小儿吐乳:灸中庭 47.小儿口臭:灸劳宫 48.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49.溺水死者:灸脐中 50.狂犬咬伤:灸咬处疮上 51.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隔蒜灸) 52.疡肿振寒:少海 53.风疹:环跳(补法) 54.暴痒:蠡沟(补法) 55.身瘦不能食:灸大肠俞27壮 56.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饥 57.身瘾疹:伏兔 58.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 59.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50壮 60.腹皮痛:鸠尾 61.搔痒:鸠尾 62.鹅掌风:劳宫 63.足外皮痛:足临泣 64.偏枯:大巨 65.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七次为一疗程 66.头痛如破:命门 67.身热如火,汗不出:命门 68.目不得闭:大迎 69.肩背颈项痛:涌泉 70.身肿身重:关门 71.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 72.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 73.痂疥:灸大陵二壮 74.不知味:针气户 75.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为度 76.脐风:然谷 77.鼻痛:脑空 78.恶犬伤毒不出:外丘 79.寒慄重衣不得温:阳白 80.吐舌:筑宾 81.舌纵:阴谷 82.口干:阳池 第四秘 1.口干:针阳池。(针章门亦可)(重) 2.鼻窦头痛(即鼻窦炎):(实证)针飞扬 3.心痛如刺:针然谷 4.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 5.大眥痛:针至阴 6.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针束骨 7.身后侧痛:针京骨 8.心下痛气攻腰胁:针肓门 9.浑身骨节痛:针魂门。灸之效更佳 10.臑内廉痛:针譩譆 11.关节不利,浑身疼痛:针膈关 12.腰髋痛不得久卧:针白环俞 13.经行腰腿痛:针合阳 14.妇人阴内湿痒疼痛:针膀胱俞 15.腰痛疲漏:针气海俞 16.脊间心后痛:针中渚 17.两耳珠痛:颔厌 18.足下热:针中都 19.善摇头:针京骨 20.头痛如破:命门 21.肩髃痛:针二间 22.眼痛:针下廉 23.腰髋坚痛:针石门 24.腰胯痛:针伏兔 25.侠脊膂而痛:针尺泽 26.膝痛不可屈伸:针大杼 27.膝胫肿痛:穴巨髎 28.肩背强急酸痛:穴水道 29.膝膑肿痛:穴历兑 30.小便热痛:列缺 31.肩背痛:听宫 32.肘中痛:冲阳 33.肩背痛:中渚 34.正头痛:中脘 35.偏头痛:肓俞 36.足心痛:针昆仑 37.脚气症:针肩井 38.肩背酸痛:中渚 39.肘挛症:尺泽 40.手臂痛:针肩髃 41.手腕无力:针列缺 42.手腕摇动:针曲泽 43.眉棱骨痛:肝俞(重) 44.头痛项强重不能举:承浆、风府 脊背反折不能回顾:承浆、风府 45.足寒如冰症:肾俞 46.膝痛:风府 47.转筋:灸承山七壮 48.面肿:水分(灸禁针) 49.唇肿症:迎香 50.唇干:三间 51.口腔溃疡:针劳宫、照海 52.鼻流清涕:灸百会 53.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 54.秋寒冷痢:灸石门、关元 55.卒腹痛: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 56.战慄:针鱼际二分深 57.月经不调,固结成块:间使 58.月经时漏下:三阴交 59.堕胎后手如冰厥逆:肩井。针后如觉闷乱急补足三里 60.产后恶露不止:气海、关元 61.白虎历节风:针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间 62.哭笑:百会、人中 63.目妄视:风府(重) 64.见鬼:阳溪 65.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66.小儿吐乳:灸中庭 67.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五分处,直接灸三壮 68.小儿牙口蚀烂:针承浆 69.小儿口舌疮臭气冲人:灸劳宫一壮即可。 70.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灸关元、大敦三壮 71.吐食反胃:先针下脘,后针足三里 72.哮吼灸法:用线一根套颈上,至鸠尾尖上截断,转向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 73.中风失语:针鱼际 74.偏头风:鸠尾。 75.中风:灸神阙百壮 76.水谷不化、下利:针悬枢 77.气喘难卧:灸灵台 78.张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壮 79.堕胎:关元,如不落,再补昆仑,立下。 80.口干:章门。阳池亦可。(重) 81.妇人不孕:灸阴廉五壮即有子。 作者简介: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首届国医大师。1926年5月出生,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贺老德艺双馨,一生以“以医治人,以义正己”为座右铭,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一贺氏三通法。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三棱针疗法图解》等书。 【本文摘自钟健夫著《国医大师贺普仁》,内附有贺普仁著《“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