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学习 / 正文

经行头痛针灸揿针治疗辨证选穴方法

经行头痛是指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1],现代医学将其划归为经前期综合征范畴。本病临床较为常见,病情易反复,甚者头痛剧烈难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坦类等药物对症治疗[2]。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疗效显著[3,4],且不良反应较少。笔者运用“老十针”配合揿针治疗经行头痛23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3例患者均为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北京市亚运村医院针灸科、中医科门诊的经行头痛患者,年龄最小19岁,最大43岁,平均3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平均4年。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13例,气血亏虚证6例,肝肾阴虚证4例。疼痛程度方面,轻度5例,中度14例,重度4例。患者均符合经行头痛的诊断标准[5]:(1)头痛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连续2次以上者;(2)头痛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或头顶部;(3)排除经期外感、高血压及颅内占位性病变引发的头痛。 2、治疗方法2.1取穴 (1)“老十针”: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气滞血瘀证加章门、太冲;气血亏虚证加血海、脾俞;肝肾阴虚证加太溪、三阴交。(2)揿针:太阳、阳白、外关。 2.2操作 (1)毫针针刺: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0mm×40mm的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腧穴定位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老十针”诸穴直刺20?30mm,均行捻转补法;气滞血瘀证,章门向外斜刺15mm、太冲直刺20mm,平补平泻;气血亏虚证,血海直刺30mm,起针后,患者取俯卧位,向椎体方向斜刺脾俞20mm,捻转补法;肝肾阴虚证,太溪、三阴交直刺20?25mm,捻转补法。诸穴留针30min。(2)揿针治疗: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揿针(清铃牌,规格:0.20mm×1.2mm),将针体揿入穴位皮下,并按压牢固,嘱患者每日按压3?4次以增强针感,每次按压相隔3?4h,24h后取出。 2.3疗程 每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连续治疗3个疗程。第1疗程毫针与揿针同时运用,治疗从头痛发作时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第2、3疗程,毫针针刺于月经来潮前5d开始,每日1次,月经来潮即止;揿针治疗从头痛发作第1天或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 3、治疗结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3个月经周期)进行疗效评定。治愈:经行头痛消失,无周期发作,计9例,占39.1%;好转:经行头痛减轻,或头痛消失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有复发,计13例,占56.5%;无效:经行头痛无变化,计1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典型病例患者,女,36岁,已婚。初诊时间:2016年5月16日。主诉:反复经期头痛发作5年。现病史:5年前因工作过度劳累出现经期头痛,每于经前1d开始发作,持续3?5d,疼痛多呈双侧,偶伴巅顶疼痛。自述口服西药“芬必得”可缓解,未经系统治疗。刻下症:月经来潮,头部两侧胀痛,伴头晕失眠,四肢乏力,月经量少色淡红,面色无华,纳呆,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经前期综合征征;;中中医医诊诊断断::经经行行头头痛痛((气气血血亏亏虚虚证证))。。治治则则::理理气和血,调经止痛。当即给予“老十针”配合揿针治疗。第2疗程月经来潮时,患者诉仍有头痛头晕,四肢乏力感,但症状明显减轻,按原方案予揿针治疗5d,疏调经气,缓急止痛。第3疗程针刺结束后,经期头痛症状未发,面色红润,纳眠可。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5、体会现代研究发现经行头痛的发生与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6],此外还与遗传、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经行之后,气血亏虚,清窍失养,“不荣则痛”;或肝经郁滞,气机失调,脉络瘀阻,“不通则痛”,常见证型包括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等。根据经络理论及病位,针灸临床治疗多选用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腧穴或头部腧穴[7]。“老十针”由京城针灸名家王乐亭效仿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之方义所创,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7穴10针共奏健脾和中、调肝理气、升清降浊之功[8]。研究[9]证明“老十针”可以有效改善胃肠功能,对于脾胃疾病疗效甚佳,但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报道较为少见。《圣济总录》载:“血为荣,气为卫……内之五脏六腑,外之百骸九窍,莫不假此而致养”,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经行之时,阴血下注于冲任,势必导致肝血亏虚,肝体阴而用阳,肝失条达而致气血壅滞,气血失调;或气血不充,脉络瘀阻。同时,肝气横逆犯脾,进一步影响气血生化,以致中焦枢机不利,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本病治疗应以脾胃为本,重在理气和血,滋养冲任,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欲以通之,无如充之”。此外,阳白、太阳二穴分别位于前额与颞部,可疏通经络,清利头目[10];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脉,善治头痛、偏头痛等头面疾患,而揿针在痛证治疗方面应用广泛,其优势在于疼痛感小,且患者可通过按揉延长针刺效应,增加镇痛疗效[11]。故笔者将毫针与揿针联用,“缓则治其本”,在经前选用“老十针”,健脾和胃,理气和血;“急则治其标”,在头痛发作时应用揿针,疏调头面经气以止痛。整套治疗方法标本同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十针”配合揿针疗法能明显改善经行头痛患者症状,无不良反应,但鉴于样本量较小,尚且缺乏随机对照,在以后的工作中,笔者还将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经行头痛针灸揿针治疗辨证选穴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