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中医辅助治疗法,在穴位上埋针,起到穴位按摩的作用,减轻疼痛,促进器官血液循环系统,根据病理需要,埋针于什么穴位就作用于相应的器官。 临床应用皮内针法适用于需要持续留针的慢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临床多用于以下病证。
1.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神经衰弱、面肌痉挛、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软组织损伤、小儿遗尿等病证;
2.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胃脘痛、胆绞痛、关节痛、痛经等病证;
3.其他病症,如用于戒烟、戒毒、减肥等。 揿针的特点1.起效快:有许多研究表明,对于一些疼痛性质的疾病,揿针往往能起到针到痛减之效,适当的留针还可以预防疼痛发作;
2.安全、无痛:因为揿针只及皮下,不会伤及皮下的神经、血管、脏腑等组织,因此,对于一些惧针的患者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揿针对任何年龄、体质均适用,易于推广;
3.操作简单:一贴一按即可,只要临床辩证、诊断正确,取穴精准,操作正确,一般都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4.不影响活动:因为揿针只及皮下,不会发生滞针、晕针、弯针等现象,所以不影响患者运动,有的疾病适当做一些活动反而会使经气疏通、气血流畅,痉挛得解,使扭伤的肌肉和小关节恢复原位。有研究表明:急性腰扭伤,在双侧肾俞、腰阳关、阿是穴贴上揿针后,嘱患者缓慢活动腰部,疼痛很快就会缓解。禁忌症1.红肿、皮损局部及皮肤病患部;2.紫癜和瘢痕部;3.体表大血管部;4.孕妇下腹、腰骶部;5.金属过敏者。注意事项1.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应首先消除其紧张情绪;
2.老人、儿童、孕妇、体弱者宜选取卧位;
3.埋针部位持续疼痛时,应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后仍疼痛应出针;
4.埋针期间局部发生感染应立即出针,并进行相应处理;
5.关节和颜面部慎用;
6.埋针宜选用较易固定且不妨碍肢体运动的部位;
7.埋针期间,针处要避免潮湿,以免感染。热天汗出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过长,发现埋针局部感染,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