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sore throat): 是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适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可见于“喉痹”、“乳蛾”等病中。 病因: 其发生常与外感风热、饮食不节和体虚劳累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 在咽喉。咽通于胃,喉为肺系,肾经上循喉咙,结于廉泉,故本病与肺、胃、肾等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 是火热或虚火上灼咽喉。 西医学: 咽喉肿痛多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急性喉炎等疾病中。 【辨证】 主症: 咽喉肿痛。 兼症: ①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咳嗽,伴有寒热头痛,舌质红,脉浮数,为外感风热。 ②咽干,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洪大,为肺胃实热。 ③咽喉稍肿,色暗红,疼痛较轻,或吞咽时觉痛楚,入夜则见症较重,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不足。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以局部穴、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廉泉天突尺泽少商内庭关冲 配穴: ①外感风热配风池、外关。 ②肺胃实热配商阳、鱼际。 方义: ①廉泉、天突疏导咽部之气血以治标。 ②尺泽为手太阴经的合穴,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 ③少商系手太阴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泻肺热,为治疗喉证的主穴。 ④内庭能泻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井穴关冲,点刺出血,加强清泻肺胃之热,起到消肿清咽的作用。 操作: 少商、商阳、鱼际点刺出血,余穴毫针泻法。 (2)虚证 治法: 滋养肾阴,清热降火。以足少阴、手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照海列缺鱼际 配穴: 入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 方义: ①太溪为肾之原穴,有滋阴降火作用。 ②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通于阴跷脉,列缺属手太阴肺经,通于任脉,二穴相配,为八脉交会组穴,专治咽喉疾患。 ③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可清肺热、利咽喉。 ④诸穴合用,可治肾阴不足之咽喉肿痛。 操作: 毫针常规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列缺、照海行针时可配合做吞咽动作。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法: 少商、商阳、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2)耳针法: 咽喉、心、下屏尖、扁桃体、轮1~6。毫针刺,实证者强刺激,每次留针1小时。或用压丸法。 【按语】 1.针刺治疗咽喉肿痛效果较好。如扁桃体周围脓肿,不能进食者应予补液,如已成脓则转耳鼻喉科处理。 2.禁止吸烟、饮酒以及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