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少阴经脉 1.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1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2,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3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4。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注释】 [1]邪走:邪即斜。从小趾下,斜行至足心。 [2]别入跟中:此处当为有分支联系足跟部。 [3]贯脊:贯穿、通过脊柱。 [4]《甲乙经》中此处有“一本云:从横骨中挟脐,循腹里上行而入肺”句。 【语译】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的下方,斜向脚心,出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此处有一分支进入足跟中;主干经过小腿内侧,达到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通过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主干从肾脏分出,通过肝脏、膈肌,进入肺中,沿喉咙,到达舌根两旁。 从肺脏发出分支,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 2.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1,面如漆柴2,咳唾有血,喝喝3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4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5。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6,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7,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注释】 [1]饥不欲食:古代对于症状的一种认识方法,还有“渴不欲饮”“热欲就炭”。 [2]漆柴:形容面色发黯、发灰。 [3]喝喝:形容气喘声。 [4]䀮䀮:眼花,看不清。 [5]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位出现的症候。 [6]上气:气上逆。 [7]肠澼:泄泻。 【语译】 本经发生异常变化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但没有食欲,面色黯黑如炭,咳嗽痰中带血,喘息气急,由坐位站起来时,感到两眼昏花视物模糊,心像悬空不安如饥饿的感觉,肾气虚的容易恐惧,心悸动似有人捉捕之。这就是“骨”方面气血逆乱所致的骨厥病。 本经主治肾方面的病症;口热,舌干,咽喉肿,气逆气急,咽喉干痛,心中烦闷,心痛,黄疸,腹泻,沿脊柱、大腿内侧后缘疼痛,下肢痿软或厥冷,喜欢躺着,脚底发热而痛等。 3.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肺、肾、咽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二)足少阴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1上走于心包下,外2贯腰脊。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并经:与经脉一起。 [2]外:《脉经》《太素》《千金方》无“外”字。 【语译】 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绕行足跟,别行走向足太阳经;其分支与本经一起相并上行,到达心包下,外行至腰背部。 脉气厥逆,可以见心胸烦闷。实证,可见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不通;虚证,可见腰部疼痛。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 (三)足少阴经别 【原文】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1,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2;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3,合于太阳。 【注释】 [1]腘中:即腘窝部。委中以上会合于足太阳经别。 [2]带脉:奇经八脉之一,经过第2腰椎棘突下。 [3]项:约当天柱穴部。 【语译】 足少阴经别,在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相合上行,到达肾脏,当第2腰椎(十四椎)处,由内而外,连属于带脉;主干直行,系于舌根部,向后出于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 (四)足少阴经筋 【原文】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1,并太阴之经,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2;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3,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4瘈5及痉6;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注释】 [1]入足心:三字原无,据《甲乙经》补。 [2]踵:脚后跟。 [3]循脊内扶膂:《甲乙经》作“循膂内挟脊”。 [4]痫:癫痫。 [5]瘈(chì):抽搐,瘛疭。 [6]痉:痉挛强直。 【语译】 足少明经筋,起于足小趾下,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一并斜上结于内踝下方,并结于足跟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方,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行,沿着大腿内侧,结于阴部,并沿脊柱两侧肌肉上行,到达颈项,并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其病症:可见足底转筋,经筋所经过和所结聚部位有疼痛和转筋等,病在足少明经筋还有癫痫、抽搐和项背反张,病在背侧的不可以向前俯,病在前面胸腹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故阳筋病则腰背向后反折,不可以向前俯;阴筋病则不能后仰。 本经小结 1.经络小结 (1)经脉走向:从足走胸。 (2)循行分布: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行下肢内侧的后缘;在腹部距前正中线0.5寸,在胸部距前正中线2寸;支脉从肺分出至胸中,交接于心包经。本经有1条主干,1条支脉。 (3)联系脏腑器官:肾、膀胱、肝、肺、心、喉咙、舌根;阴器(经筋)。 (4)衔接经脉:上接足太阳膀胱经,下接手厥阴心包经。 2.取穴要点 主要应掌握足底、内踝、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耻骨联合上缘、脐、肋间隙等解剖标志。 足底部:足底前1/3凹陷处取涌泉穴。 内踝部:内踝与跟腱之间取太溪,内踝下缘凹陷处取照海。 小腿部:跟腱前取复溜、筑宾。 膝腘部: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取阴谷。 腹部:本经腹部经穴,均在任脉旁开0.5寸,上下相距1寸取穴。 胸部:胸部经穴均在任脉旁开2寸,上下相距一肋。 3.腧穴主治要点 本经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神志、头面五官病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病:然骨、太溪、大钟、水泉、照海、交信、阴谷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生殖系统病;大钟、太溪、交信治二便不利;下腹部诸穴均治泌尿生殖系统病。 (2)神志病:涌泉、阴谷治癫狂;大钟治痴呆、嗜卧;照海治失眠、痫证;筑宾治癫狂痫;涌泉治昏迷。 (3)头面五官病:涌泉治巅顶痛、失音、咽喉肿痛;太溪治咽喉痛、耳鸣;照海治咽干痛、目痛。 (4)其他病症:太溪治消渴、咳喘;复溜治汗证、水肿。 4.刺灸注意事项 胸部各穴不宜深刺,避免伤及心、肺内脏。下腹部各穴孕妇禁刺。 足少阴肾经经穴歌 KI二十七肾经属,起于涌泉止俞府,肝心脾肺膀胱肾,肠腹泌尿生殖喉, 足心凹陷是涌泉,舟骨之下取然谷,太溪内踝跟腱间,大钟溪泉稍后主, 水泉太溪下一寸,照海踝下凹陷处,复溜踝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胫骨后, 踝上五寸寻筑宾,膝内两筋取阴谷,从腹中线开半寸,横骨平取曲骨沿, 大赫气穴并四满,中注肓俞平脐看,商曲又凭下脘取,石关阴都通谷言, 幽门适当巨阙侧,诸穴均在肋隙间,步廊却近中庭穴,神封灵墟神藏间, 彧中俞府锁骨下,都隔一肋仔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