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针刺部位解剖结构缺乏全面了解,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一)晕针 定义:(faintduringacupuncturetreatment)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均可能引起晕针。 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现象,重者神志不清,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甚至晕厥。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选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针刺或指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其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初次接受针刺者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饥饿、疲劳、大渴的患者,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精神要专一,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旦患者有身心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滞针 定义:(stuckneedle)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过程中,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觉疼痛的现象。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患者体位改变,留针时间过长,也可导致滞针。 表现:针在体内难以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不可忍。 处理: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循按滞针腧穴附近,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法、弹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缩,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选择合适的体位,确定合理的留针时间;行针时应避免单向捻转,以防肌纤维缠绕针身而发生滞针现象。 (三)弯针 定义:(bendingoftheneedle)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弯曲的现象,轻者形成钝角弯曲,重者形成直角弯曲。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患者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表现: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甚至无法出针,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属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如弯曲不止一处,应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步分段退出;若由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身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体位选择要适当,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变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四)断针 定义:(needlebreakage)又称折针,是指针身折断在体内。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或弯针、滞针未能及时正确处理等。 表现: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浮露于皮外,或断端全部没于皮下。 处理:医者应沉着冷静,安抚患者。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断端针身显露于皮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于皮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没入皮下,应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取出。 预防:针刺前应认真检查针具,尤其是针根,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凡接过脉冲电针仪的毫针,应定期更换淘汰;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穴内,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或行针;对于滞针、弯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出针。 (五)血肿 定义:(hematoma)是指针刺部位皮下出血引起的肿痛。 原因:刺伤血管。 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呈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24小时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后立即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切勿揉动。 (六)刺伤内脏 刺伤内脏(injurytotheviscera):指由于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不当,造成内脏损伤。 1.气胸 原因:由于针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腧穴时,刺入过深,伤及肺脏,引起创伤性气胸。 表现:轻者出现胸闷、心慌、呼吸不畅,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体检时,可见患侧胸肋部间隙饱满,胸部叩诊呈鼓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有部分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数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翻转体位,并安慰患者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漏气量少者,可自行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一般首先给患者吸氧,并根据气胸的严重程度,给予休养观察或胸腔穿刺抽气及其他治疗。对严重病例,如出现张力性气胸者,需及时组织抢救。 预防:为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在针刺过程中,医者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避免伤及肺脏。 2.刺伤其他内脏 原因:施术者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因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损伤。 表现:疼痛和出血。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若出血量过大,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甚至急腹症等症状。 处理: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应用止血药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失血性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或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熟悉人体解剖部位,明确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掌握好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七)刺伤脑脊髓 定义:(injurytothebrainorspinalcord)是指由于针刺过深造成脑及脊髓的损伤。 原因:针刺项部穴时,若针刺的方向及深度不当,容易伤及延髓,造成脑组织损伤,严重者出现脑疝等严重后果;针刺胸腰段以及棘突间腧穴时,若针刺过深,或手法太强,可误伤脊髓。 表现:误伤延髓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不清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处理: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请神经外科及时抢救。 预防:针刺头项及背腰部腧穴时,注意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和方向,不宜大幅度提插,禁深刺。 (八)外周神经损伤 定义:(injurytotheperipheralnerve)是指针刺操作不当造成相应的外周神经损伤。 原因:针刺或使用粗针强刺激出现触电感后仍然大幅度提插。 表现:当神经受损后,多出现麻木、灼痛等症状,甚至出现神经分布区域及所支配脏器的功能障碍或末梢神经炎等症状。 处理:勿继续提插捻转,应缓慢出针,做相应处理。可应用B族维生素类等药物治疗。如在相应经络腧穴上用B族维生素类药物穴位注射,严重者可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临床救治。 预防:针刺神经干附近穴位时,手法宜轻;出现触电感时,不可再使用强刺激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