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我的友人S氏,职业为药剂师。平素身体结实,发育和血色均良好。
这位友人于一九二五年秋天因胆石症疼痛而注射吗啡等药物治疗,但仍控制不住剧烈的疼痛,服用一剂大柴胡汤后而痛止。我建议他即使疼痛止住后也要继续服用大柴胡汤一年左右为好。其服药月余,因无疼痛发作,也无其他痛苦,便作罢了。一年后,剧烈的胆石症疼痛又发作,没敢怠慢,便很快服用大柴胡汤,但药物被吐出,疼痛越来越严重。
于是便邀我诊察。疼痛从右季肋下射向背部和右肩,右胁下胆囊部位坚硬而有压痛。体温为38.0℃,大便秘结。症状与上次发作无大变化。
“可以使用大柴胡汤,这正是《师论》(著者及年代不详——译者注)中的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之证。再服药试试吧。”我说完便回去了。
于是又服大柴胡汤,但还是吐出了药物,疼痛也止不住。便又邀我往诊。
我默默地诊了一会儿脉。强烈的疼痛不时发作,这时脉也变得弦紧。疼痛有所缓解时脉大,疼痛加剧时脉变得弦紧。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条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我考虑患者的病情与该条所述十分对应。于是投予大黄1.0克、附子0.5克、细辛0.5克为一次量,水煎顿服。服药后约五分钟,腹痛缓解,腹部膨胀的感觉消失,也能够自己翻身了。继服该药,大便亦下,疼痛也完全消除了。
相对于大柴胡汤的“寒下”,大黄附子汤属于“温下”的方药。也就是说,二者均具泻下的功效,但前者有寒凉的性质,后者有温热的作用。即使是同一个患者患了同一种疾病,也有时宜用寒下剂,有时宜用温下剂,任何时候都必须充分辨证来决定所使用的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