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二:白某,男,50岁,干部。初诊:1974年1月17日。
患者于1972年7月起,左下肢渐进性疼痛麻木,慢行不到一里,急行不能达一百米,即觉股部疼痛,不能坚持,患腿测不到血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均高于正常值。某军区总医院确诊为“左股动脉狭窄,闭塞性粥样硬化症”,经1年多的住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特邀会诊。
诊查:症见患者下肢痹痛时轻时剧,不耐站立,走路难达百米,面色暗滞,唇暗,舌边红,苔白,脉稍数而寸弱,左趺阳脉仅可触及,但甚微弱。
辨证血瘀闭阻。
治法:化瘀通络为主,佐以补气凉血。
处方:
(1)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芍18克,丹皮9克,豨莶草9克,桃仁9克,水蛭9克,牛膝12克,银花藤30克,宽筋藤30克,威灵仙9克。水煎服,每天1剂。
(2)外治用上药渣,加生葱5条,生姜12克同煎,并在煎液中加米酒、米醋各一两,热洗患腿(从腹股沟洗至足趾)。
二诊:3月11日。天天坚持用上法,至再诊时病情好转,已能走五六里路,急行可达一里,患腿血压为15.5/12kPa。诊其面色由滞转润,唇稍暗,仍时觉患腿麻痹,舌边稍红,苔白,脉数,寸部稍弱。治守上法。
处方: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芍18克,丹皮9克,桃仁9克,牛膝12克,水蛭9克,豨莶草9克,银花藤30克,宽筋藤30克,威灵仙9克,红花4.5克。外治法如前。
此案治疗3个月康复出院。
按语:此病一般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糖尿病者发病可较早),病机主要是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使下肢肌肉和神经营养障碍。表现为下肢疼痛,不能久站,间歇性跛行,休息时痛,股动脉搏动减弱,腘动脉和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严重时可引起足趾溃疡与坏疽。
本病属中医的血瘀证范围。两病例都见下肢痹痛,不耐站立行走,足跌阳脉微弱甚至无脉,这些是瘀阻脉道的重要征象。致瘀之因,主要是气虚气,滞。这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所云:“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第一例偏重于阳气虚衰,故重用人参、黄芪,佐以云苓、白术、淮山药以加强补气之力,气行则血行。第二例虽有气虚,但不甚,主要偏于瘀实并兼有郁而化热的征象,故只用太子参一味以补气,并用了丹皮、银花藤以清络热,祛瘀药用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此乃效法于王清任之《医林改错》。赤芍活血祛瘀并能疏肝以利气机之舒畅;桃仁破血并能滑肠以利腑气之通调;红花祛瘀力专,轻散而活络;丹参清凉活络,通心利脉。四味合用,相得益彰,共奏祛瘀利脉之功。用牛膝一味引药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
上述两例还分别选用土鳖虫和水蛭,是取其善走窜经脉而更好地发挥活血通脉的作用。其中水蛭破血之力较土鳖虫强,故用在偏于瘀实的第二例,第一例只用土鳖虫。第一例兼有阳虚,故用杜仲、川断以温肾助阳,协助参、芪以解寒凝血脉之弊;第二例瘀实郁结,故用豨莶草、宽筋藤以舒筋通络,并用威灵仙以助之,增强其效力。
本病用外洗药熏洗相当重要。因外洗药能直接作用病所,而且脉中之血得温熏热洗必加强运行,有利于瘀阻的化解。外洗药中加入生姜、生葱、酒、醋有辛散酸收、走窜渗透的作用。这作用能加强药力的发挥,有利于机体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第一例阳虚较甚,故另拟外洗方,用大队温经散寒、解凝止痛、祛风行血和活血通脉之品,使局部经脉疏通舒畅。此方是邓氏多年临床中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对肢节疼痛的风寒湿痹患者屡效,近借以治疗本病亦获良效。为什么不加入内服药中?此方温行力大,个别药兼有毒性燥性,内服对本虚之证容易耗阴伤血,且用方太杂,不成理法。热洗从肌表直接作用病处,既可直到病所排解风寒湿邪,又可内外配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