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中有经气,针灸刺激经络穴位,即可产生感应,俗称为“针感”。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又称为得气,是针刺后的经气感应,可表现为酸、麻、胀、重、热、凉、紧、灼、痒、痛,还有触电、蚁行、水波、气流、灼痛、刺痛、跳动、蜂蜇、蠕动等针感。 有学者认为得气与针感两者的意思相同。那么得气与针感是否完全相同?二者相互关系如何? 本文分析得气与针感的方方面面。 一、什么是得气? 得气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得气”的记载,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谓:“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而窦汉卿《标幽赋》中则谓:“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历代医家均重视针刺得气,认为: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难经》谓:“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素问•离合真邪论》谓:“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灵枢•小针解》谓:“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针灸得气的神妙,笔墨难以形容,尤其是经络敏感人,其反应最多。 病人医生都能体会到气感:病人自觉酸麻胀重,或循经如蚁行,如虫爬,或如闪电,如泄洪,或温热如水沃,或清凉如吹风等等都是。医者则手下沉紧如鱼之吞钩。 人体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生命体,每个人对针灸的感应也各有不同。每每听到病人描述气机如何循行,针灸时有如何的舒服,针灸的疗效如何地好,我都打心底为针灸而自豪。这可是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贝,而且,我居然有幸在此生学习并实践针灸。 接受针灸治疗时,病人一定要重视“治神”,如此有助于“得气”,使经络通畅,可提高疗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关掉手机、不说话、不思虑杂事,平静心情; 二则调整自己的呼吸,鼻吸鼻呼,使之绵长深远; 三则可把意念放在足底,或者放在病痛部位,以引气至病所。气逆阳浮者不建议把意念放在胸口以上部位。 二、何谓针感? 针感是现代名称,古医籍中未见论述.所谓针感即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麻、胀、重等感觉以及医者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 有研究发现,受刺者的“酸、麻、重、胀感”和针灸师的“手下沉、紧感”是由于针刺得气后穴位下的肌肉中肌内梭的收缩所致。这与得气时发生经气反应产生的得气感不完全是一回事。 可以说,针感是针刺治疗时能感觉到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是穴位被刺激后机体内气血变化的一种状态,针感只是针刺得气后可体察的现象。有针感并不意味着得气,也不意味着一定取效。但针感常伴随得气同时而存在。 三、针刺中的传感现象 通过在经络敏感人身上观察各种疾病以及不同穴位的针刺感传现象,我得出几个结论。 一则:经络循行有不按十四经常规路线者,经络系统不是平面的,而更象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灵枢》所记载的循行线路只是比较重要的感传路线之一,而且只描述了平面感传。实际气机循行远比所记载的经络系统复杂多变。 二则:气机感传随针法而变化。若施以不同针法,一个穴位的针感可以循行至全身十四经的几乎任何一个位置。而且,经气的循行速度亦与针法相关,或快或慢,或停或走,全在医者用心行针。因此说凡将用针,必先治神。我认为,医生治神是加强病人针感传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则:针入穴位后有时针感循行并不从针下开始,反而跳转到某处开始循行。我曾针右曲池,病人自述针感突然在右侧小腿出现,且认为是空间转换,针刺穴位与针感出现的部位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循行路线相联系。我想,针灸临床的远端取穴,除循经之外,应该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机制。 四、什么人容易得气? 我在奥地利治疗的病人以白人为多,白人血气旺盛,其体毛亦多。我发现白人针刺后易于取效,应该是他们的经络比较敏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白人未失天真、自然纯朴,心性澄洁,故经络气机流畅,而经气易动,易于取效。 偶尔也有黑人、棕色与黄色人种,综合数年临床观察,我发现黑人对针刺的敏感性最高,也最容易出效果。白人次之,最差是黄色人种。我也曾听过去非洲的针灸医生说,黑人的临床疗效极好,远高于华人。 再分析,气血流行于经络,若血气健旺,其经络必满,气血运行比较通畅,针刺易于得气,易于取效。黑人则较白人血气更旺,因此其经络更敏感。 欧洲人普遍较中国人怕痛,因此针刺时当尽量用无痛针法,但这并不影响疗效,甚至欧洲人的经络穴位更敏感,更容易得气,针灸疗效也更高。 临床观察发现,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等命名的穴位,针感往往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通玄指要赋》早已指出: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分析这些穴位的定位,多属经络相交或经气深聚之处,易于得气。临床不妨多重视此类穴位,以加强针感,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