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阳穴
委阳穴位位置
委阳穴位于膝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俯卧取穴。
委阳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点外开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处;或于委中穴外侧1寸处取穴。另说“委中外二寸”(《医学入门》);“委中上一寸五分,略斜向后”(《循经考穴编》);“浮郄下一寸七分”(《针灸集成》)。
委阳穴的准确位置图取穴方法
俯卧位,委阳穴位于膝部,在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缘取穴。生理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委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总神经。血管、神经分布同浮郄(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着股后皮神经及腓总神经。)。腘窝由肌、腱围成,呈菱形,其上内侧界为半膜肌、半腱肌,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下界分别由腓肠肌的内、外侧头形成。窝底从上向下可看到股骨腘平面、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腓总神经的表面投影在腘窝上角至腓骨小头后侧所划的一斜线表示之。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腘肌起始腱和腘肌。
布有股后皮神经,腓总神经和膝上外侧动、静脉。
委阳穴位位置图委阳穴的作用
特异性:委阳穴为三焦的下合穴,附注:三焦经下合穴。
委阳穴意义: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不断地吸热并循膀胱经传于浮郄穴。
功效作用:益气补阳、舒筋活络,通利水湿、委阳穴有通三焦、疏水道、利膀胱的作用。主治疾病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委阳穴主治二阴及腰腿部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便秘、腋下肿、胸腹胀、腰背痛、腿足挛缩、瘈疭、癫疾等[1]。
现代又多用委阳穴治疗肾炎、膀胱炎、乳糜尿、腰部扭挫伤、腓肠肌痉挛、癫痫、发热等[1]。
委阳穴主治腰脊强痛,腘筋挛急,小腹胀满,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3]。
1、运动系统疾病:腰背肌痉挛,腰背痛,膝肿痛,腓肠肌痉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乳糜尿;
3、其它:下腹部痉挛,癫痫,热病等。穴位配伍
委阳穴配三焦俞穴、肾俞穴治小便不利。
委阳穴配殷门穴、太白穴,有健脾祛湿,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腰痛不可俯仰。
委阳穴配三阴交穴、昆仑穴,有健脾,调三焦,利膀胱的作用,主治肾炎,小便不利。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针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大腿及小腿放散。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委阳穴的解析
1、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2、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
3、委阳为经穴名(Wěiyáng BL3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委阳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三焦的下合穴。委即弯曲,阳为阴之对,外属阳,此穴在腘弯横纹委中央外侧,故名委阳。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针灸甲乙经》:腰痛引腹。
《针灸大成》:胸满膨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