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小儿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发热不一般,表里虚实莫同看。里宜清解表宜汗,辨证论治热自安。
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的证候之一,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发热,临床多见者,不外外感、内伤。外感又分风寒、风热,内伤多因伤食积滞。在儿科临床外感夹食尤为常见。在小儿易感的很多传染病,初期每多发热,须与其他症状结合仔细辨证,切不可以从感冒着眼,以免误病机。俗说:“走马看小儿”,意思是说,小儿稚阴稚阳,抗病力弱,起病骤急,变化神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表里传变较之成人为快,故业儿科者,辨热不可稍有疏忽。
小儿发热,易生痰、变痉、变厥,热、痰、痉、厥往往互为因果,交相出现。热极生风,风火相煽,变痰作痉,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因此,更不可因为发热为小儿科常见证候,而麻痹大意,只知轻清解表,不作深入研究,否则祸不旋踵。
辨热是儿科医生临床上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尤其对三岁以内的孩子。口不能诉其痛苦,全凭医生仔细辨认,非熟练者不能洞悉病机。经验之谈,初学者宜亲自实践,仔细体察,方可日积月累,决策于手挥目送之间。辨小儿发热,首辨表热、里热、风寒、风热,夹食、夹湿、实热、虚热。表热须看面上证、目内证;里热须诊肌肤、腹部;风寒须指纹、脉诊合参,还须以医者用拇指、食指诊其两太阳穴脉浮紧否,辨其鼻塞、声重、咳嗽等;风热面目证须在候诊中望诊始得,不宜等抱至医生跟前,再望其面色,因哭闹假象易将风寒辨为风热。夹食手足心热、腹热;夹湿者,热缠绵,舌苔多白润而腻。实热二便艰涩,虚热发无定时,以上皆积自临床经验,也就是“诊眼”。至于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更须全面掌握,灵活运用,方可运用自如。
辨证论治举例,如:凡大病之后,潮热时来,或渴或不渴,二便如常,午后发热者,此乃虚热,宜滋阴以制之。
面赤颊红,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被烦躁,大渴不止,二便秘涩,多发在午前,此乃实热,治当宜下之。
外感风寒,鼻塞流清涕,咳嗽喷嚏,面带惨色,周身拘急,睡藏头面,喜暖恶风,此乃表热,宜桂枝汤加柴胡、葛根以汗之。
喜藏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扬被去衣,渴欲饮水,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秘,此乃里热,宜解利之,用导赤散送泻青丸(泻青丸:川羌活、防风、龙胆草、川芎、当归、栀子、大黄)。
至于夹食宜消导,夹湿宜渗利芳化,须配伍清热之中,组方均宜轻、小、通、灵,不可胶柱鼓瑟,成方搬用。作者治较大儿虚热,喜用青蒿、白薇,伍以益气养阴之剂,每加一、二味和胃之品,往往收效。最忌滞腻和苦寒直折,以护生生之气。
治外感发热,虽辨风寒、风热,但组方切忌呆板,荆、防、羌、柴、葛、银、翘、板兰、桔梗、升麻,表、散、利、开、清、解,须酌情加减,灵活掌握。外感多夹食,是儿科临床常见之病机,消导药与清热并用,往往收到表里双解之效果。
——本文摘自《中医精华浅说》

小儿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