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hide]
1【蒿芩清胆汤组成】
2【蒿芩清胆汤方歌】
3【蒿芩清胆汤方解】
4【蒿芩清胆汤主治】
5【蒿芩清胆汤医案】
6【医案分析】
7《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蒿芩清胆汤的论述
7.0.1病机
7.0.2治法
7.0.3方义分析
7.0.4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主治与功用比较。
7.0.5运用
【蒿芩清胆汤组成】
青蒿6g竹茹9g 法半夏6g 赤茯苓9g 子芩6g枳壳6g陈皮6g 碧玉散(包)9g
【蒿芩清胆汤方歌】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蒿芩清胆汤方解】
本方为治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内阻之证。湿遏热郁,阻于少阳胆与三焦。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以致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热偏重,故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胆热犯胃,液郁为痰,胃气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湿阻三焦,水道不畅,以致小便短少,其色黄赤。治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四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共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为佐使药。综合全方,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则诸症均解。【蒿芩清胆汤主治】
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或间夹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蒿芩清胆汤医案】
任某,男,52 岁。恶寒发热11天,寒轻热重,下午热甚,体温在39.5~41.5C之间,伴有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呕逆黄色黏液,纳差,全身乏力,大便干,小便短赤。无外感头痛、身痛、流涕、打喷嚏、咳嗽胸痛等症。在当地的镇中心医院及个体诊所治疗无明显好转,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于2002年7月26日来我科就诊。症见:患者烦躁不安,颜面潮红,全身皮肤灼热,测体温41.5C,脉弦数而滑,舌质红苔黄腻。西医查找疟原虫未见。辨证为少阳证,治宜清泻胆热、和胃降逆,方用蒿芩清胆汤为主治疗。
重用青蒿40g,黄芩13g,淡竹茹10g,姜半夏、生枳壳、广陈皮各5g,赤茯苓10g,碧玉散(滑石18g,甘草3g,青黛4g)布包,加栀子10g,地骨皮15g,淡竹叶6g,2剂水煎早晚服。3日后复诊:患者自述药尽病退,已不恶寒高热、呕逆;但仍感疲乏无力,纳差无味,要求再投药方,以防复发。查体:体温36.9C,精神好转,无烦躁,脉弦略数,舌质红苔薄黄。上方去栀子、淡竹茹,加白参5g、麦芽10g,意在扶正祛邪,3剂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摘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医案分析】
患者恶寒发热,从后面想到查疟原虫看,又很可能是寒热交替。不管是哪种寒热,其他的明显感冒的症状都没有,舌脉更不支持,肯定不是感冒了。非感冒而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有:①湿温在表,但该病人并无头身困重;②食积,该病人也没有;③气分热大汗后,汗出肌疏而觉背微恶风,该患者发热高,却并无汗,故也不是的。所以这里恶寒发热并见的可能性不大了。但如是寒热交替,倒与其他症状均很符合。口苦、喜呕黄色黏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等,正是少阳湿热证的辨证要点,治疗非蒿芩清胆汤莫属了。至于既然是少阳证,为何不用小柴胡,及蒿芩清胆汤的治疗思路,我们在本章概述中已经详述。
作者用此方为主,并考虑为寒轻热重(还不是一般的热重,加了三味清热泻热的栀子、地骨皮、淡竹叶)。只用2剂,便只需要调理善后了。毕竟高烧这么多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伤是不可能的,但仍稍有余邪(舌红、苔黄、脉数),考虑“效不更方”,稍加扶正的药,又3剂而愈。大家注意效不更方的前提,是原来的病机并未完全消除。本案初诊2剂后,表面看痰湿表现没有了,但前面这么明显的痰湿,2剂药是不可能去得彻底的,这是治痰湿的常识。所以习惯性的欲用热病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的竹叶石膏汤来善后并不合适,虽然该方也有化痰湿的半夏,但竹叶石膏汤并不善于走少阳经。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蒿芩清胆汤的论述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这又是一个常用方,这个方就是从《重订通俗伤寒论》,它也擅长于把伤寒的思想,像俞根初本身就伤寒的研究,创造很多的。这个是针对南方一带湿热,湿热痰浊这类,湿热病较多,要说这湿热是温病这类,的确跟地域环境有关系。北方又些老师,像哈尔滨这些老师,有的说连朴饮,这些我们很少用过,我说你门一年一百一十天在外面跑,过去传统耕种期,就一百一十天。冷得那样,哪来那么多湿热,南方老师是湿热方用得很多,所以这个是从南方,针对湿热而产生,还是用邪在少阳这个思路。病机
少阳湿热痰浊证。
特点:偏里热,兼痰热湿热。
它治疗的证候病机,是少阳湿热痰浊证。有的称它少阳湿热痰热证。湿热痰热,本属同类。当然从形成具体机制略有不同。蒿芩清胆汤邪是在少阳。少阳半表半里,但是它有个特征,第一个偏里热。第二个兼有湿热痰热。这个和小柴胡汤证标准的邪踞少阳不同的这两个特点。
它在临床表现来看,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主证比较。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咽干、目眩、心烦
口苦喜呕
苔薄白,脉弦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胸胁胀痛,胸闷
口苦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
舌红苔白腻,脉滑
它们所不同处,主要体现在刚才说的这两个特点。一个偏里热,一个兼湿热痰热。小柴胡汤证,邪在半表半里,可以往来寒热。蒿芩清胆汤证,病邪侧重于半里。寒热如疟的意思,还是往来寒热,但是寒轻热重,半里之热偏重。胸胁苦满,在小柴胡汤证来讲,是少阳经气不利,在蒿芩清胆汤证来讲,它胀痛,胸闷,是由于兼有湿浊、痰浊,由湿浊、痰浊阻滞气机,就更严重了。像少阳证胆热上犯,可以有咽干、目眩、心烦,这几个方面,表现在蒿芩清胆汤证,它可以有口苦,胆热上犯,同时胆胃之气上逆,由于湿热痰浊兼挟,所以他吐酸苦水,或者呕吐口水黄涎,有偏这种湿热痰热特点。所以胃气上逆,一般来说就比较严重,因为它里热重,再加上湿热痰浊阻滞,本来精气不利就胆胃之气上逆,现在偏于有实邪,有形之邪,胃气上逆更重。从舌像、脉像来看,小柴胡汤证是舌苔薄白,脉弦,蒿芩清胆汤证由于有湿热,偏里热,舌红苔白腻,脉滑。
过去有些教材谈到黄白相间,黄白相间说明湿热程度的不同。兼有湿热这个特点。脉滑体现有痰湿。热重可以有滑数,所以这两个证,基本都是小柴胡汤证。邪踞少阳基本思路。加上偏里热,兼湿热痰热这个特点。治法
清阻利湿,和胃化痰。
既然少阳湿热,痰热,而偏里热以后,主要是胆热造成胆胃不和,所以它要清胆和胃,同时解除湿热,痰热,利湿化痰。方义分析 君药 臣药 佐药 使药
青蒿 黄芩 半夏 陈皮 茯苓 竹茹 枳壳 滑石 青黛 甘草
这个方是个复方,它利用了几个基础方。也就是说,可以说三个基础方的合方。首先第一个利用小柴胡汤,小柴胡的柴胡、黄芩,这个基本结构,把它换成青蒿、黄芩,柴胡和青蒿有共同之处,都能透邪达外。透散力量青蒿不如柴胡,但是柴胡偏凉,透热,青蒿透热强,清热力量更强。它既能作用于肌表透热,又能清肝胆系统的邪热,加上青蒿有芳香特点,针对湿热痰热,芳香化浊。针对湿热痰热,更有针对性。所以这样几个因素。你本身偏重于里热,所以柴胡用青蒿代替,和黄芩相配。仍然是一个和解少阳,侧重于清里的一个结构。作为方里的主体。
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壳和后面甘草相配,枳实改枳壳,行气降气作用更好,实际上这是一个温胆汤的基本结构,用来清化痰热。不是少阳证兼有痰热湿热吗?清化痰热。第二个基础方就是用温胆汤,里边又有二陈汤,清化痰热。
滑石、甘草是六一散,加青黛是碧玉散,他是清利湿热的一个常用方。滑石、甘草,它是清利湿热,清热利水的一个基础方。这样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和解少阳,兼清湿热痰热。
全方的特点,清里为主,同时和解少阳,和清化湿热痰热相结合。这是蒿芩清胆汤。根据和解少阳,这个法的一个变化。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主治与功用比较。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主治证候 邪踞少阳
胆胃不和证 少阳湿热痰浊证
(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
功用 和解少阳
调和胆胃 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运用
辩证要点: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一个是有半表半里特点,寒热往来,寒轻热重;一个呢,湿热痰浊阻滞气机的表现。胸胁胀疼,胆胃不和,有吐酸苦水,还有苔黄腻,脉滑数了。这也是常用于治疗湿热的。治疗湿热十几个方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这个方运用,很多内在体质都是有痰热湿热体质的。或者痰湿体质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构成一个湿热痰热证。有外邪入里这种过程。
随证加减:(围绕里热的程度,痰或湿的一个轻重)
胆热犯胃甚者,热重,呕多,加黄连,苏叶;
湿重,加藿香、苡仁、蔻仁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
第一节三个方都是一类方。和解剂方量不多,重点方多。都是临床较常用的。蒿芩清胆汤治疗肠伤寒报导很多,肠伤寒的热有时不好退,一定要从湿热角度,所以报导当中,蒿芩清胆汤、甘露消毒丹,这些都用得很多的。我们用它退热,也曾经有过一段,大家在医院病房退烧用蒿芩清胆汤。其它方面退不下来,吃到两剂高热退下来。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这类,它兼有痰浊、湿浊,上面流汗,高热,39度多,经常到下午很高,他下面流的汗最有特征,像油珠珠挂在这里,所以颜面看起来也比较垢浊,典型的一种湿热状况。所以当地的医院医生,他是银窍,白虎,一看发烧很高,以为是经热,都是这样用。单纯这种清热冰伏,你不去化湿,结合利湿的话,湿浊没有出路,那就可以反反复复,也就是退了热,郁而又化热,形成反复不好,高热,一个多礼拜,一直退不下,用蒿芩清胆汤这一类,两付药,很明显就下了一个档次。后来当然不能老用这个方,适当调整清热利湿的药物,有不能用太寒凉。蒿芩清胆汤是很好一个方。
相关文章:
蒿芩清胆汤方歌,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