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是发生于乳房的炎症性疾病,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房疼痛和结块,并且与月经周期有密切联系,发病人群以25-50岁的育龄妇女多见。 1 诊断依据 (1)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可有触痛。 (2)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乳房可有胀痛,每随喜怒消长,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 (3)本病多见于20-40岁妇女。 (4)钼靶X线乳房摄片、冷光源强光照射、液晶热图像等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2 辩证标准 (1)肝郁痰凝:多见于轻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2)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薄,脉沉细。 3 治疗方法 取穴:肝俞(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丰隆、膻中等穴位。 4 治疗结果 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乳房肿块明显缩小,疼痛明显减轻。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甚至消失。 5 讨论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世界中医穴位埋线疗法学会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失调,痰湿阻滞乳络;或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经络失养而形成。此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内服药物疗程较长,且病情易反复,外用药物疗效不易显现。而《中医穴位埋线疗法》属于一种改良针灸,将药线埋入穴位后,对穴位产生持续、柔和的刺激作用,达到疏肝行气、化痰散结的功效。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主穴选为肝俞(双侧)、膻中等,可疏肝理气、调理全身气机。配穴选为胃经足三里、丰隆、脾经三阴交、胆经阳陵泉等,脾、胃、胆三经共奏化痰散结之功效。 临床中观察到,单纯采用《中医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比中药要好,且此种治疗方法无须经肝肾代谢,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