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甘肃省庆城县发布了《关于禁止公职人员饮酒的规定(试行)》通知。 该《禁酒令》的第四条明确规定,无论公务员正常上班、休息日值班、上班、上班、上班、8小时外,都禁止饮酒。 媒体报道了“平日8小时外禁止饮酒”的“霸气泄露”禁令后,舆论很快就受到了质疑。 舆论认为庆城县的“最严禁喝酒”像“一刀切”一样禁止公职人员喝酒,即使讲道理也推敲不了,有点过分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喜欢喝酒,但每个人都有喝酒的自由权利。 公务员在8小时内自掏腰包付钱喝酒,对工作、公款、吃喝都没有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禁止他们喝酒,政策的合法性在哪里?
毫无疑问公职人员应该掌握公权,监督他们8小时以上的生活。 有必要明确纳入监督管理的应该是违法的乱纪行为,而不是通常的个人消费。 一个公务员下班自己掏钱喝酒必须受到停职处分的话,显然这样的规定是违反常识的,无法忍受民众朴素公平的正义观。 如果这样的规定真的执行的话,公务员能在中秋节佳节、家人生日、春节等重大日子一起举杯吗?
另外,在操作层面上,这项规定很难落地。 谁来监督公务员8小时以上的饮酒行为? 是靠纪委同志还是靠“朝阳阿姨”? 不管被谁监督,一定会面对两个问题。 一是高企业的监管成本。 二是冒着侵犯别人隐私的风险。 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很可能远远大于禁止公务员喝酒8小时以上。
再退一步说,真的公职人员在8小时外喝酒也被纪委检查了。 你真的能对公务员处以停职处分吗? 从表面上看,很好,但毕竟是某个地方发行的红色头文件。 但是,一旦出现处罚的结果,就会引起舆论的疑问,当地再次陷入舆论危机。 另外,公务员不承认处罚结果而提出投诉的情况下,最终应该怎么判断呢?
“禁酒令”的目的是严格管理公职人员,但严格管理的前提不是“管死”,而是“管用管活”。 《禁酒令》达成的效果是把公务员的权力放在制度的笼子里,而不是放在笼子里。 如果偏离方向走极端化的道路,制定的政策当然无法忍受舆论的质疑。
制定政策是极其认真严格的,公布前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和因素,进行科学论证,征求意见。 最害怕的是,决策者只是制定政策,不管政策的执行,只要求“政治正确”,无视工作实际情况,最终政策落地不了,变成了空文,而且在当地受到舆论的批评,修剪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