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治疗学 / 正文

针灸临床常用对穴疗法

针灸临床中,辨证、选穴配穴、手法是取得疗效的三个重要环节。在系统 学习经络理论后,如何在实践中选择适宜的脑穴,灵活配合,对提高疗效有着 重要的意义。 临床中,常常选用两个穴位组成一组对穴,针对一类“症候结构”配伍 其他愉穴灵活运用.收到较好效果。还可以在治疗前后对照主症的变化.检验 “辨证”的准确与否。 一、对穴的涵义 对穴是根据中医的经络气化理论及瑜穴特性,在应用古代经验穴组的基础 上,总结出来的针对某一类疾病的病机有较好的调整、治疗作用的穴组,临床 检验确有效验。通常两个穴位为一组。 对穴是一个新的输穴配伍概念,研究对穴并在临床不断加以总结,可使我 们更加深人认识愉穴特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对穴的理论基础 (一)脏腑相关 根据藏象理论.脏腑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相互关系。机体发生病变,这种相互关系必然发生异常,应用针灸调整有关脏腑,可使这种关系恢复正常。 治疗时针对病变脏腑的腧穴是主穴,配伍相关脏腑的腧穴就是次穴,两穴组成 一个对穴。依据脏腑相关理论所组合的对穴,主要治疗脏的疾患、内伤杂病, 有调整气血、平衡五脏的作用。 (二)经络相通 根据经络理论,人体的脏腑、躯干、四肢、百骸全赖气血的荣养、贯通, 而其灌注、调节的途径就是经络。所以经络在人体中无所不至、无所不通。 这种贯通又有经、络、支、别,有交、会,有分、合等千差万别。经络理论 中的原、络、郄、会、五输等特定穴就体现了经络的复杂联系。根据经络的 联系性质,选择表里经、同名经、交会经的两个腧穴,可以突出通调经络、 活血理气的治疗作用。主要适用于经络(包括奇经八脉)不调、气血瘀滞的 疾病。 (三)气机相贯 根据中医理论,脏腑之气依靠胸腹中的宗气、中气、肾气之力才能鼓动、 活跃起来,四肢百骸的经脉也需卫气为之推动、温煦才能畅通。欲保持气机的 转输,必须维持其宗气、中气、肾气、卫气的正常。所以,保持气机的贯通, 不仅是调理脏腑、气血的基础,也是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三、对穴的特点 (一)配方简明 对穴的配方只有两个腧穴。虽然配方简单,但所治病种并不局限。因为这 种配穴不是针对症状,也不是针对疾病,而是针对疾病的病机,所以可以广泛 适用于相类的疾病。 (二) 穴性突出 由于只取两个腧穴,必须精心辨证,突出其穴性,针对病机,才能收到较 好的疗效。 (三)精确配伍 只用两个腧穴,它们之间的作用要相互加强,因此配伍需精确,要主次分 明。次穴或是加强主穴的作用,或是补充主穴的不足,使两穴相得益彰。 四、常用对穴解析 (一)调整脏腑气血 1.大陵、尺泽 功效:清泻心包、肺、胃郁热。 主治:咽干、口鼻干燥、音哑、胸痛、口苦,甚则鼻舌生疮、便秘、溲 赤、咳吐浓痰等症。 穴性分析: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土穴,具有清泻心包热邪的特 殊治疗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喉痹、口干、胸胁痛。《循经考穴编》记 载:主治心胸疼痛、两胁攻注。《针灸学》记载:主治心肌炎、胃炎、扁桃体 炎、失眠、肋间神经痛。 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水)穴,有清热润肺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 主治喉痹、口舌干、咳嗽唾涎、心痛、肺胀膨膨缺盆中痛,心烦闷乱。《针灸 学》记载:主治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咯血、咽喉肿痛。 两穴的主治部位都是咽喉、肺、胃、胸,其症状性质都是热证、实证,配 合应用加强了清热泻火的作用。


高某,男,7岁。1992年8月26日初诊。 主诉:咳喘3日。 现症: 3日前因感受风热发烧,咳喘,经中西药治疗体温略降,咳喘不 减,故前来要求针灸治疗。既往咳喘反复发作2年余,素体虛弱。咳频,喘 促,气不得续,不能平卧,胸中痰鸣,自汗,低热。查体:形体消瘦,少神 语怯,咽红,听诊两肺可闻湿罗音满布,心率120次/分,呼吸40次/分, 体温37.6C,舌红苔黄膩,脉细数。 察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异常。 辨证:肺热内蕴,心包热闭;责之肺、心包经为病变经脉。 立法:清泻肺与心包热邪,兼以止咳平喘润肺。选取手太阴肺经、手厥 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治之 配穴:主穴尺泽、大陵。辅穴头命门、前顶;肺俞拔水罐。 疗效:针治1次,咳喘缓解,肺部干湿哕音减轻,心率120次/分,呼吸 28次/分,夜可平卧安睡,症已为轻度咳喘仍伴有咯白痰,黃腻苔已开始变薄。 二诊:肺热清泻过半,痰热未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法。选手太 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为治疗经脉。 配穴:主穴尺泽、列缺、中脘、丰隆;配穴针刺前顶、头命门;肺俞拔 水罐。 疗效:针治2次,诸症悉平。停针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为肺热内蕴、心包热闭之咳喘证。应用对穴尺泽、大陵为主 穴。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水)穴,本经之子穴,有清热润肺之功效;大陵 为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可清泻心包火郁。辅以肺俞拔水罐,加强清热润肺平 喘作用。辅穴头命门(位于前顶穴左侧旁开1寸处)前顶升举阳气。刺后 肺热去之大半,继用清热化痰法调之,咳喘速平。
2.太渊、太白 功效:健脾补肺。 主治:由于肺脾两虚、肺气不降、肺气不运而出现的气短、喘息、面肿、 胀满、乏力纳少、二便不利(或遗溺不控)等症状。, 穴性分析: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输土穴、脉会,有补肺益气的作 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喘不得息、卒遗矢无度。《循经考穴编》记载:头 风面肿痛。《针灸学》记载:哮喘、肺结核。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输土穴,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针灸聚英》 记载:主治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大便难、膝股酸、转筋、身重。《循经考 穴编》记载:胸腹胀、脚气。 两穴配合,对肺脾两虚的纳少、乏力、腹胀、中满等症可以起到培补的 作用。 3.通里,照海 功效:交通心肾。 主治:由于肾水不足、心火不降而出现的失眠、舌强语涩,甚至心神浮 越、呆痴、烦躁不宁等症。 穴性分析:通里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可泻外腑之有余,补本经之不足, 能调整心经之虚实。《针灸聚英》记载:主治懊恢、暴喑不言、喉闭少气。《针 灸学》记载:主治怔忡、少气遗溺、心悸、心痛、心动过缓、神经衰弱、癔病 性失语、精神分裂症。 照海属足少阴肾经,为阴跷脉的起点,具有疏通少阴、引心火下行的作 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咽干、心悲不乐、四肢懈惰、嗜卧。《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溺难、女子淋沥、月水不调。《针灸学》记载:主治咽干、喉炎、扁 桃体炎、神经衰弱、癔病。 临床应视心经之虚实而施补泻。照海常用补法,有较好的安神、宁志、清 心益肾的作用。 4.太溪、太冲 功效:固元、平肝息风。 主治:上实下虚证,肾虚、肝阳上扰出现的眩晕、失眠、耳鸣、遗精、上 逆呕吐等。 穴性分析: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输土穴,有滋阴润燥、补肾固元的 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足寒至节、喘息呕吐、默默嗜卧、大便难、瘦 瘠。《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肾家虚冷、阳痿不起,或肾家邪实。《针灸学》 记载:主治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痛、耳鸣、神经衰弱。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输土穴,有平肝息风、活血通络的作用。《针 灸聚英》记载:主治胸胁支满、大便难、小便不利、呕逆。《循经考穴编》记 载:主治行步艰难、脚软无力、两丸骞缩、五指拘挛。《针灸学》记载:主治头 晕、眩晕、高血压、失眠、肝炎、乳腺炎、月经不调、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 节酸痛。 两穴配伍,补太溪、泻太冲,用于虚性头晕、眩晕呕吐等症,有明显的降 逆、安神、培补下元的作用。 临证举验:某患者,成年女性。虚性高血压,经常头晕、耳鸣、下肢乏 力、夜多惊梦,脉沉细。血压170/120mmHg上下。针太溪、太冲十余次,血压 降至140/100mmHg以下,诸症消失。 5.神门、三阴交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由于心脾不足、血不养心而出现的心悸、怔忡,神不守舍而出现的 失眠、多梦等症。 穴性分析: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输土穴,有安神、宁心的作用。 《针灸聚英》记载:主治狂悲笑、心性痴呆、健忘心烦。《针灸学》记载:主治 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脏病。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三阴经的交会穴,有健脾化湿、疏肝补肾的作 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脾胃虚弱、经脉虚耗不行。《针灸学》记载:主治 神经衰弱、腹胀腹痛、湿疹。 两穴配伍具有明显的养血安神的效果,是临床治疗心脾不足所致失眠、心 悸的基本方。 6.内关、蠡沟 功效:蔬散厥阴郁热。 主治:月经不调、精神疲劳,缺乏运动引起的疾病(热象少)。 穴性分析: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甲乙经》记载:主治心澹澹 而善惊恐。《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主治心中暴痛,虚则心烦。《针灸大成》记 载:主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 头强,补之。 蠡沟为足蔌阴肝经的络穴。 同名经络穴相配,可以疏通厥阴之络的气血,通过络脉系统将厥阴瘀滞与 邪气转输至相表里的少阳经。因此针对厭阴瘀滞所致的病症效好,如精神疲劳、 虚烦、萎靡不振等厭阴失畅之疾。 7.大陵、行间 功效:清化厥阴之热。 主治:月经不调、经前综合征等伴有烦躁和热象者,更年期综合征、失 眠、血管紧张性头痛、小儿多动症、焦虑烦躁等疾患。 穴性分析: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原穴、输土穴,为火经子穴。行间为足厥 阴肝经荥穴,为木经子穴。两穴配合擅长清解跃阴之热,具有很强的清热、行 气、化瘀的作用,可用于厥阴郁热的各种病症。 内关、蠡沟与大陵、行间两组输穴虽都为厥阴经配穴,但内关、蠡沟偏于 对气机的调整,解郁疏通;大陵、行间则偏于清热。临证需详察病机,与病症 病机契合方能取得良效。 8.血海、曲池 功效:养血化瘀、行血活血、调和营血。 主治:营血不和所致的皮肤疾患。 穴性分析: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泄大肠风热,清热救燥,使 肺气宣降通畅,具有调和营血的功效。《马丹阳十二穴歌》记载:主治偏风手不 收,遍身风癣癞。《百症赋》记载: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功能清血热,散风祛湿,调经止血。善治因营血 有热而致的皮肤瘙痒、湿疹、隐疹、荨麻疹。 两穴配合对于营血不和而致的皮肤疾患效好。 9.阴郄、复溜 功效:交通心肾、益气敛汗。 主治:常用于小儿脏腑失调而致心肾阴虚的多汗、多动。 穴性分析:阴郄为手少阴心经之郄穴,益心行气,以心阳(火)约束肾阴(水)。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经(金)穴,为肾之母穴,可滋补肾阴。两穴配合可 益气滋阴,使水火相济,心肾相交。 10.尺泽,复溜 功效:滋补肺肾之阴,金水相生。 主治:慢性过敏性哮喘, 穴性分析:肺为肾之母,复溜配尺泽为母子经腧穴配伍,即尺泽为肺 (金)经之水穴,复溜为肾(水)经之金穴,有“金水相生”的作用。临床常 用尺泽、复溜配伍治疗过敏性疾病。因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吸进的空气 含氧气和其他物质,肺需要把空气过滤(“灌渗”)才能吸纳氧气(中医称之为 “真气”或“清气”),而排出对身体没有用的物质。此过滤(“灌渗" )功能依靠 肾的原气,即对吸进来的空气有选择能力。这种选择能力一旦因肾虚而降低, 即可出现西医学所称的“免疫力降低”。由此可见,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肺肾两 脏有关。 11.足三里。曲池 功效:行气养血,促进营卫的化生。 主治:全身营养吸收功能低下所导致的病症。 穴性分析:足三里与曲池为手足阳明经合穴,可以调整阳明经气化状态, 改善中焦脾胃化生营卫的能力,对营养物吸收功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全身营 养状态低下、肠胃吸收功能障碍,取之有显著功效。 12.复溜、行间 功效:滋阴潜阳、养肝柔肝。 主治:肾阴虚兼有肝阳上亢的虚性高血压、糖尿病。 穴性分析: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经(金)穴,肾(水)的母穴;行间为足厥 阴肝经荥(火)穴,肝(木)的子穴。两穴配合可滋补肾阴以柔肝,又可清泄 肝热以潜肝阳。对肾阴虚兼有肝阳上亢的头晕、耳鸣、面赤、口干等虚性高血 压、糖尿病更加切合病机,功效比太溪、太冲的组合更佳。 (二)疏通经络结滞 1.支沟、阳陵泉 功效:疏泄少阳郁结。 主治:由于少阳失其转输功能引起的气滞胁痛、便秘、腹胀,妇人经前乳 胀胸闷、经行不畅等症。 穴性分析: 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火)穴,有化滞散结、通导肠胃的 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热病汗不出、胁肋痛、心闷不已。《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上焦胁肋疼痛、胸膈闭闷、下焦便秘、中焦霍乱呕吐、妇人经阻。 《针灸学》记载:主治心绞痛、胸膜炎、乳汁分泌不足、习惯性便秘。支沟、阳 陵泉组合对肋间神经痛、胆绞痛、便秘等症,确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临证举验:某患者,中年女性。习惯性便秘3年,每3~5天大便1次,腹 胀满、经行不畅,伴有胸乳胀痛。针支沟、阳陵泉,留针时即出现肠鸣,当日 大便畅行1次。针治10次,便秘愈,行经亦觉通畅,胸乳胀痛消失。 2.中脘,丰隆 功效:除湿化痰。 主治:湿痰阻遏中焦而致胸闷腹满、呕逆、便溏等症,喘咳、倦息不食 等症。 穴性分析:中脘为任脉穴、胃募,手太阳、手少阴、足阳明、任脉之会。 有调胃降逆、燥湿化痰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气心痛、伏梁、食饮不 化、喘息不止、不可俯仰。《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中土停寒、腹痛腹胀、霍 乱翻胃、疟痢癖积、饮食难化。《针灸学》记载:主治胃炎、胃溃疡、急慢性胃 炎、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精神病。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有化痰湿、宁神志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 主治风痰头痛、风逆四肢肿、厥逆、怠惰。《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哮喘气 急、一切风痰壅盛、头痛头眩。《针灸学》记载:主治咳嗽、痰多、头痛眩晕、 四肢肿、经闭等。 中院、丰隆是临床化痰、燥湿的重要对穴,常与其他健脾、散风、益气的 腧穴配合应用。 3.建里、足三里 功效:温健脾胃。 主治:由于脾胃虚弱出现的腹痛、便溏、不嗜食、自汗、倦怠等症。 穴性分析:建里为任脉穴,有建中升阳降逆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 主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腹中痛、呕逆、不嗜食。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土)穴,有理牌胃、调气血、补虚弱的作用。 《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胃中寒、脏气虚惫、食不下、胃气不足久泻痢。《针灸 学》记载:主治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急慢性肠炎、急性胰腺炎、小儿消化不 良、虚弱、贫血、过敏性疾患等。 两穴组合对神经性腹泻、消化不良等脾胃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临证举验:患者男性,50岁。腹泻已7~8年,每日4~5次,纳少、乏力、 腹痛、易疲倦,腹部松弛、消瘦。化验无异常。针建里、足三里约30次,大便 转干,日行1-2次,纳食渐增。 4.人中,委中 功效:疏通太阳经气、理气止痛。 主治:由于闪挫、风寒伤络、太阳经脉郁滞引起的腰背拘急疼痛、不可 转侧。 穴性分析:人中为督脉腧穴,有开窍、镇静、止痛的作用。《针灸学》记 载:主治休克、昏迷、癔病、急慢性腰扭伤等。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土)穴,亦为血郄穴,有泄热、活血的作用。 《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腰痛不能举体、小腹坚满、腰挟脊沉沉然。《针灸学》 记载:主治腰背痛、腰背强痛等。 两穴相配,可以治疗因闪挫、风寒伤络、太阳经脉郁滞所引起的腰背痛。 5.腕骨、京骨 功效:温阳行气、濡养筋骨。 主治:慢性颈椎病。 穴性分析:腕骨、京骨为手足太阳同名经原穴,具有温阳行气的功效。太 阳经筋行经背部,手太阳分布于颈肩部。二者经脉及经筋病症中均有类似内容, 如“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足太阳经筋病),“肩似拔、腸似折”(手太阳 经是动病),“绕肩胛引颈而痛"(手太阳经筋病)等。太阳经原穴相配可以使太 阳经气运行加强,使经筋得到阳气温养,筋骨得其濡润,对于长时间的筋骨劳 损如颈椎病可有“治本”的功效。 6.后顶、后溪 功效:宣通督脉、行气通阳、濡筋通络。 主治:颈椎病筋脉失调。 穴性分析:后顶穴居头部顶枕骨性缝隙交会之处,是督脉发生变动、异常 的重要反应穴位,也是激发督脉经气的重要施治穴位。对头、项、胸、背、腰 等经脉所过之处的经筋有益气、行阳、通阳的显著功效。后溪为手太阳之输, 对于分布于颈肩部的经筋具有濡养行阳的作用。后溪又通督脉,与后顶相合增 强对督脉的官通作用。 (三) 调和气机 L.璇玑、巨阙 功效:宣导宗气。 主治:由于宗气不宣引起的痰饮咳喘、胸背满闷、吐逆、癫痫。 穴性分析:璇玑为任脉穴,有宣畅胸阳、降逆止咳的作用。《针灸聚英》记 载:主治胸胁支满、咳上气、喉鸣、喘不能言、喉闭咽痛、水浆不下、胃中有积。 《针灸学》记载: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贲]痉挛等症。 巨阙为任脉穴,亦为心之募穴,有和胃利膈、调气安神的作用。《针灸聚 英》记载:主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胸痛彻背、胸中痰饮、膈中不利、惊悸. 发狂。《针灸学》记载:主治胃痛、呕吐、膈肌痉挛、胆道蛔虫、癫痫、精神 病等。 两穴相配,主要用于膈肌、食道.贲门痉李等胸膈部的神经病症。 2.气海、然谷 功效:益气助阳。 主治:由于下元不足引起的小腹寒痛、遗尿、阳痿、白带等症。 穴性分析:气海为任脉穴,有补肾虚、调气机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 主治脏虚气惫、真气不足,脐中冷气痛、赤白带下、月事不调。《针灸学》记 载:主治神经衰弱、腹胀、腹痛、月经不调、痛经、肠麻痹、遗尿、尿颊、遗 精、阳痿等。 然谷为足少阴肾经的荣(火)穴,有补肾助阳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 主治心恐惧如人将捕之、涎出喘呼少气、寒疝、淋漓白浊、男子遗精、女子无 子、阴挺出、月事不调。《针灸学》记载:主治咽喉炎、膀胱炎、月经不调、糖 尿病。 3.内关、内庭 功效:调气和中、疏通郁滞。 主治:由于胃受暑邪而出现的吐、泻交作,饮食不能人口,人口即吐,甚 则四肢逆冷等症。 穴性分析:内关为手歌阴心包经络穴,有清心包署热、理气降逆的作用。 文献记载,有降逆止呕等作用(参看内关、公孙对穴解)。内庭为足阳明胃经的 荥(水)穴,有清暑泄热、理气止呕的作用。内关、内庭分属厥阴与阳明,在 气机运行上同属“阖",两者结合可以宣散疏导气机郁结。 治验举例:患者男性,3岁。患急性胃肠炎,吐泻无度,给药时人口2-3 分钟即吐出,星中度脱水。当时无输液能力,乃针内关、内庭,日2次。2次 后即可饮水,尚不能食。加足三里,针2次后痊愈。 4.合谷、太冲 功效:宣散瘀滞、宣发卫阳。 主治:由于气虚或寒邪阻滞,卫阳不能宣通而出现的四肢寒痹,甚则气闭 厥逆不识人。开“四关”可通阳行气,散寒止痛、回厥救逆。 穴性分析: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有开窍、行气、通络的作用。 《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口噤不开。《循经考穴编》 记载:主治狂邪癫痫、头风目疾。《针灸学》记载:主治感冒、中风口噤。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输(土)穴,亦为原穴,有平肝疏风、通络理气的作 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参看太冲、 太溪对穴解)。 临证举验:患者中年妇人,与人斗殴出现气闭肢冷、昏不知人,口噤不 开。针“四关",病人立即呻吟而还醒,四肢复温。 5.商阳厉兑 功效:清泄阳明、燥湿止痒。 主治:因阳明经湿蕴热毒而出现牙龈脓肿作痛,湿疹痒痛,夜眠不宁 等症。 穴性分析: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金)穴。有泄热消肿的作用。文献 记载,主治胸中气满、口干齿痛、耳聋领肿、咽炎、扁桃体炎等。 厉兑为足阳明胃经的井(金)穴。有清泻胃火、燥湿消肿的作用。文献记 载,主治心腹胀满、水肿、面肿、多梦好卧、口喝唇胗、牙痛喉痹、鼻衄、便 秘等。 临证举验:患者徐某,女,53岁。1978年8月28日初诊。半月前因姐姐 病故,情志郁结,引起左侧头顶部胀痛;继则头顶、额、面、颊部如虫行,肿 胀,发疱疹,痒痛,溃流黄水,痛苦难忍,夜不能眠;左日上下眼睑肿胀,不 能睁眼。就诊于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病毒性疱疹”,服用中西药物,外涂雄 黄膏等,无明显效果。此次来就诊时,诸症仍在。现症:口干苦,思饮,便秘, 苔黄厚,脉沉滑。证属阳明湿热,拟清泻法。配穴:商阳、厉兑、左风池、外 关、足临泣。共针3次,并投以中药以加速疗效。经治,诸症痊愈。 6.长强、鸠尾 功效:调任督、和阴阳。 主治: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夜不能寐、昼嗜卧、重阴发癫、重阳发狂等 病症。 穴性分析:长强为督脉的络穴,亦是督脉、足少阳、足少阴的会穴。有固 精益阳的作用。文献记载,主治小儿囟陷、惊恐失精、惊痫狂病、阳痿遗精、 脱肛阴痒。 鸠尾为任脉的络穴,也是膏之原。有降逆和阴的作用。文献记载,主治胸 满咳呕、唾血、心惊悸、精神耗散、心中气闷、不喜闻人声、脏躁等。 临证举验:患者刘某,女,36岁。1978年3月24日初诊。1年前患精神 分裂症,在某医院药物治疗,症状已控制。10天前因被邻居惊吓而复发,服药 无效。现症:全身抖动不休,恐慌不宁,目直视,神痴呆,彻夜不眠,苔黄厚少津,脉沉细滑。证属惊恐神越。拟益阴敛神。取少府、间使、关元诸穴。针 刺3次,仍彻夜不眠,余症渐平。继改取背俞,针10次,并予中药。患者自加 倍服用安眠药,仍不能眠。5月13日起加取长强、鸠尾穴,当夜即得眠4~5小 时。自此睡眠渐渐恢复,诸症向愈。 7.至阳、内关 功效:宣通胸阳、通利胸膈。 主治:胸阳不足之胃痛、胸痛、胸闷。 穴性分析:至阳穴居第七与第八胸椎棘突之间,与横膈相对,心、肺、胃 脏腑之间的气机阻滞可直接沿组织间隙反应于至阳。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之络, 通阴维脉,通络理气,亦与胸膈之气相通,有和胃降逆之功效。二穴配合可以 开通胸膈,鼓舞胸阳之气,用于胸阳不足、气机阻滞引起的胃痛、胸痛、胸闷 等症。 8.大椎、后溪 功效:调理营卫、温阳解表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周身疼痛、汗腺功能异常。 穴性分析: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振奋全身阳气的功效。大椎穴为手足三 阳与督脉之会(《甲乙经》),具有调理营卫、解表散寒、升阳益气、宣阳解表的 作用。后溪为手太阳之输,通督脉,亦能通阳散寒。二者配合更加增强大椎的 行阳散寒之力,对于抵抗力降低所致的易感外邪而反复感冒,可增强机体祛邪 外出之力。 五、临床注意事项 1.对穴的作用 对穴的作用(或功能、效用)主治都源于穴位的特性,且不单纯是两个 穴位作用的相加。两个穴位配合,不仅加强了原有的功效,而且发生了一些单 独使用时不能产生的治疗作用。如内关、内庭治疗夏日小儿吐泻的疗效远优于 单独使用,也优于配伍其他输穴, 2.应用须结合病机 使用对穴时必须结合对病机的分析和认识,如内关、公孙,内关、内庭, 中脘、丰隆,建里、足三里等几组对穴都治疗腹痛、胃痛、呕吐,但是其治疗 机制各不相同。内关、公孙是宽中消积、理气健脾;内关、内庭是调气和中; 中脘、丰隆是利湿化痰;建里、足三里是温健脾胃。所以临床要强调辨证选穴。 3.刺激方法 在使用对穴时,对于主穴、辅穴的刺激方法,如针刺手法、灸、放血等, 都应进行摸索和研究,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4.其他 本节介绍的对穴大多是临床常用的。对穴不仅以上这些,在临床应用时也 不是每个病人只取对。如中院、丰隆,在临床只要见到有湿痰证时就可以配 合其他腧穴使用。 在针灸临床治疗中,配穴的方法很多,应用很广,疗效显著,其理论依据 涉及经络理论的诸多内容,需要临床医生不断地思考总结,以期在治疗病种和 疗效上有更多的发现。

针灸临床常用对穴疗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