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太阴经脉 1.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1后,上内踝前廉,上腨2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3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4,连舌本5,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注释】 [1]核骨: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 [2]腨(chuǎi):通踹,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3]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4]咽:此兼指食管而言。 [5]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2.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1,则快然如衰2,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3,水闭4,黄疸,不能卧,强欠5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注释】 [1]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2]快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 [3]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4]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5]强欠:原作“强立”,此据《太素》改。是指想打呵欠而气出不畅。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食后即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大便或矢气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气出不畅,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脾大络病症:实证,浑身酸痛;虚证,百节松弛软弱。 3.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二)足太阴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1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肠:《脉经》《太素》作“腹”。 【语译】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则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内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三)足太阴经别 【原文】 《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1,合于阳明。与别俱行2,上结于咽,贯舌本3。 【注释】 [1]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指股前,约当冲门、气冲部会合入腹。 [2]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3]舌本:原作“舌中”,此据《甲乙经》《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根。 (四)足太阴经筋 【原文】 《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1,结于髀,聚于阴器。上2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注释】 [1]阴股:指大腿的内侧。 [2]上:原作“下”,此据《太素》改。 [3]与:原缺,此据《甲乙经》《太素》补。 【语译】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掣强,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1.经络小结 (1)经脉走向:从足走腹胸。 (2)循行分布:脾经起自足大趾,行于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后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至腹行前正中线旁开4寸,至胸行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胸胁;一分支入心中,交接于心经。本经有1条主干,2条分支。 (3)联系脏腑器官:心、脾、胃、舌、咽喉;咽、舌本(经别);阴器(经筋)。 (4)衔接经脉:上接足阳明胃经,下接手少阴心经。 2.取穴要点 主要应掌握第1跖趾关节前后、胫骨内侧后缘、股内侧肌、肋间等解剖标志。 跖趾关节前后:大都和太白分别在跖趾关节的前后方。 小腿部: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在胫骨内侧后缘。 大腿部:血海在股内侧肌腹隆起的高点处,箕门在股内侧肌隆起的尾端。 腹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在任脉旁开4寸。 胸部: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各穴都在任脉旁开6寸的肋间隙中取穴。 3.腧穴主治要点 本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病、泌尿生殖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1)脾胃病: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腹结、大横、腹哀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纳呆。 (2)泌尿生殖系统病:隐白治月经过多、崩漏;三阴交、地机、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等妇科疾病;三阴交、阴陵泉、箕门治阴茎痛、疝气、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3)神志病:隐白治癫狂、梦魇;公孙治失眠;商丘治癫狂;三阴交治失眠。 (4)经脉循行所过外经病症:商丘治足踝痛;三阴交、漏谷、阴陵泉、血海治下肢痿痹、脚气、膝痛、腰痛。 4.刺灸注意事项 胸部诸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脏或伤及肺脏造成气胸;腹部诸穴,深部为胃肠,针刺到一定深度时少提插,以免损伤胃肠;各关节处穴位一般不宜采用直接灸。 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SP二一是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太白节后白肉际,基底前下是公孙, 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箕门髌底冲门连,髌上三分之二见, 冲门腹沟动脉外,冲上斜七府舍连,横下三寸是腹结,脐旁四寸大横穴,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 脾之大络大包穴,腋中线上六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