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陈某,男性,41岁,1974年3月10日初诊。
自1970年6月14日经某医院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40单位/升,麝浊5单位,麝絮(+),肝大1.5厘米,质软。诊断为“肝炎”。连服中西药2月余,8个月复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0单位/升以上,麝浊20单位,麝絮(++++)。医嘱:绝对禁止活动,服用中药多剂无效,4月份又就诊某中医院。自1970年9月1日至1973年春,经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一直在600单位/升以上不降。1973年10月肝扫描,怀疑早期肝硬化,在长期治疗中,医者以因舌苔黄白,认为是湿热久郁,频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剂,到1974年春,前后服用中药达千余剂之多,未获显效。1974年3月9日经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80单位/升,麝浊13单位,麝絮(+++)。诊其脉左寸关沉紧,舌嫩红有纵横小裂纹,有时渗出稀血水,牙龈亦出少量血,服破血药时更甚,肝掌。自幼有手抖唇颤的宿疾。
清化治法既不效,且有不良反应,主要矛盾已形成血虚欲脱,气馁无权之候,应以补血益气剂治之。投以东垣圣愈汤。药用当归、熟地黄、黄芪各15克,白芍12克,党参9克,川芎6克。
二诊(4月25日):脉左关弦细,弦为阴脉,细则血虚,舌嫩红稍好,仍有裂纹,牙龈尚有血,口干,肝仍大。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170单位/升,麝浊8单位,麝絮(++)。患者4年以来,首次肝功能好转。仍予原方加丹参以助活血祛瘀生新。并每日服大黄蛰虫丸1丸(分2次服下)。
三诊(7月10日):服方50余剂除手抖、唇颤痼疾外,症状均减轻,肝功能检査已完全正常,精神旺盛。因左关脉仍稍弦,舌裂处有时出血,仍日服大黄蛰虫丸1丸,继续观察。
慢性肝炎病的治法,一般多采取清热利湿化瘀为主,在初、中期是有效的。岳氏认为,若病程过长,甚至3?5年不愈并有肝硬化倾向者,则应考虑是否久服攻利克伐之剂有伤气血,损及阴阳的不良反应。在脘闷胁痛(多刺痛)等瘀滞症状与肝功能不正常,亦宜顾及是无力康复,或正虚似邪,宜慎重投药。如果有虚象则以四物养血,相应加入其他药,可以消除症状,恢复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