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鉴定?
1、 干大豆的嘌呤含量的确很高,但是人们很少直接吃大豆,而是吃豆浆、豆腐等豆制品。豆制品的嘌呤含量不算高,跟豌豆、菠菜、青椒等蔬菜差不多。
2、 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总的大豆类食物食用量与高尿酸风险无关,大豆食用量与高尿酸风险无关。结合其他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可以得出“食用豆腐等豆制品,不增加痛风风险”的结论。
查证者:云无心 | 食品工程博士
痛风是困扰许多中老年人的一种疾病。痛风来源于体内尿酸的累积,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于是,避免高嘌呤食物,就成了预防痛风最重要的方面。
高蛋白食物往往伴随着高嘌呤。于是,高蛋白的大豆和豆制品,也就被痛风病人以及担心痛风的高尿酸人群“拉黑”了。2011年发表在《亚太临床营养杂志》 (Asia Pac J Clin Nutr)上的一篇综述提到过一项调查,48%的医务人员也认为豆制品会导致痛风。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干大豆的嘌呤含量的确很高,每100克中的含量接近200毫克(不同来源的大豆嘌呤含量相差较大)。这个含量比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常见肉类还要高。不过跟真正的高嘌呤食物比起来,还是要低一些。中国人常吃的高嘌呤食物是各种动物下水,比如肝、腰、心、脑、胰脏等,以及野味、鹅、某些鱼类(比如沙丁鱼、青鱼、三文鱼等)、扇贝等等。每100克这些食物的嘌呤含量一般都在200毫克以上,像猪腰子超过300毫克,猪肝也接近300毫克。
从这些数字比起来,似乎大豆的确是应该避免的高嘌呤食物。但是,人们很少直接吃大豆,一般是做成豆浆或者把大豆煮熟了吃。在大豆浸泡吸水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嘌呤会溶到水中而被丢弃。而从大豆变成豆浆或者煮大豆,含水量的大大增加也让100克豆制品中的嘌呤含量大大降低。比如豆腐,每100克中的嘌呤往往不到70毫克,而煮熟的大豆则还不到50毫克。这些含量,跟西兰花、豌豆、菠菜、青椒、香蕉等嘌呤含量比较高的蔬菜水果差不多了。
2011年《亚太临床营养杂志》上的那篇综述收集了6项流行病学调查,没有一项显示食用豆制品跟高尿酸或者痛风相关。而5项临床研究则显示,食用大豆蛋白会增加血浆中的尿酸,但增加量不具有临床上的关注价值。而美国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吃植物蛋白最多的五分之一人群,比吃得最少的那五分之一人群,痛风风险要低27%。
2012年在《营养、代谢与心血管疾病》(Nutrition, Metabolism & Cardiovascular Diseases)上发表的研究则详细分析了豆制品与高尿酸风险的关系。这项研究统计了3978位上海中老年男性的食谱并检测了他们的尿酸值。分析发现:蛋白摄入总量与高嘌呤风险无关,但是如果把动物性蛋白与植物性蛋白分开统计,则动物蛋白摄入量越高,则高尿酸风险越高,而植物蛋白摄入量越高,高尿酸风险反而越低。进一步分析显示:
——总的大豆类食物食用量与高尿酸风险无关;
——大豆食用量与高尿酸风险无关;
——豆浆以及从豆浆进一步加工成的豆制品与高尿酸风险负相关,吃这些豆制品最多的五分之一人群,比吃得最少的五分之一人群高尿酸风险越低20%。
虽然这只是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说明的也只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但结合其他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做出“食用豆腐等豆制品,不增加痛风风险”的结论,还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