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门穴箕门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箕门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箕门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SP1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
箕门穴的准确位置图取穴方法
侧卧取穴,箕门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解剖位置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箕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分布着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的脂肪增厚,内有股前皮神经、隐神经与其伴行的大隐静脉,及该静脉与深静脉的交通支。大腿筋膜内侧与前面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在缝匠肌内侧入大收肌。前肌的中下部形成内收肌管的前壁,后肌和股内侧肌形成该管内外侧壁,管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通过。大收肌由闭孔神经与坐骨神经的分支支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神经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分布,并有股动脉本干经过。
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并有大隐静脉通过;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箕门穴的作用
箕门穴意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效作用
箕门有调下焦、利水湿、祛风邪的作用。
箕门有健脾渗湿,通利下焦的作用。
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俱以其具开阖出纳意也,多治淋浊遗尿、小便不通、鼠蹊肿痛等症。箕门穴有健脾利湿作用,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主治疾病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溺、腹股沟肿痛。
箕门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等。
现代又多用箕门治疗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箕门主治小便不利,遗溺,鼠蹊肿痛,阴囊湿痒等。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遗精,阳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穴位配伍
箕门穴配太冲穴腹股沟疼痛。
箕门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小便不通。
箕门穴配气冲穴、太冲穴,治腹股沟肿痛。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针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向上可放散到大腿内侧,向下可放射到踝。
直刺0.5~0.8寸,避开动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内侧,向下可放射到踝。
注意:针刺时必须避开动脉。忌深刺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箕门穴的意义
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
箕门为经穴名(Jīmén SP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箕即簸箕,门即门户,当两腿分开,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内侧,左右对称,故名箕门。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箕门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箕门,在鱼腹上越两筋间,动脉应手。箕门穴名解
箕即簸箕,门即门户,当两腿分开,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内侧,左右对称,故名箕门。
《说文》:“箕,簸也,从竹甘象形,其兀也,凡箕之属皆从箕。”张腿而坐称为箕踞,是不端之状。本穴在大腿内侧,腴肉上缘,取穴时人须敞腿兀坐,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其两腿内侧,肌肉丰腴,有如鱼腹。本穴在腴肉上缘,犹当箕星之门,故名“箕门”。文献摘要
《外台秘要》:主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