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小儿咳喘的症状、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


咳喘风痰肺不宣,临床证情变多端。及时辨治分虚实,误治病危传心肝。
咳喘,以发热,咳嗽,气喘,鼻扇为主要特征。是小儿多发病,常见病,尤以三岁以下婴儿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但冬春多见。由于外感风邪,内蕴痰浊,肺失宣降所致。
临床最常见于肺素蕴热,复感风寒,寒包热郁,内热外寒之证。症见发热恶寒,有汗,口渴,咳嗽浓痰,气促鼻扇,脉浮数,指纹深红,治以辛凉宣化、化痰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鱼腥草、连翘、前胡、全瓜蒌、浙贝母)。
单纯的外感咳喘,多见于外感风热,证见发热,微恶寒,咳嗽气促,浊涕黄痰,或伴咽痛不适,舌红苔微黄,脉浮数,为风热犯肺。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用桑菊饮加浙贝、鱼腥草、连翘。若咳嗽不畅,无汗,痰白而稀者,为风寒闭肺,方可用三拗汤加紫菀、款冬花、桔梗之类。
若邪热内传,痰热壅肺者,症见壮热烦躁,喉间痰鸣,咳嗽鼻扇,呼吸困难,舌红苦黄,指纹青紫,脉滑数有力。治宜清泄肺热,豁痰定喘,方用白虎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生甘草、黄芩、鱼腥草、浙贝、连翘、桔梗、甘草)。
病程日久,正虚邪恋,症见低热不退,干咳微喘,咳喘无力,痰少,神疲倦怠乏力,舌嫩红少苔。治宜益气养阴醒脾,方用沙参麦冬汤化裁(沙参、麦冬、桑叶、扁豆、党参、姜半夏、桑白皮、百部、白术)。
咳喘病位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肺气闭塞,可致血淤。若热从火化可出现邪陷心包,或热盛动风之变证。正不胜邪,可致心阳不振,甚则可致亡阳之变。
邪陷心包,热盛动风者,症见身热憋喘,口唇紫绀,烦躁不宁,甚则神昏谵妄,四肢抽搐,口噤项强,指纹紫晦。治宜清心开窍,平肝熄风,方用清营汤加钩藤、菖蒲、白芍、全蝎等品,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
若证见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呼吸浅促,虚烦不安,四肢厥冷,头汗不温,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脉细微而数,属心阳虚微。治宜振奋心阳,方用参附汤加味(人参、熟附子、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肉桂、丹参)。若见面色青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皮肤花斑症,将有亡阳之变,急用独参汤频频服之。
作者治咳喘一证,常用内治外敷配合治疗。在患儿高热、喘急、痰多的情况下,外用肺炎熨敷法,比单用汤剂收效更快。其方法是用川军末、生枳实末各9克,鲜松柏一把,青萝卜中节三寸,生姜一块(如核桃大),葱白带根三寸,麸子半碗,黄酒一杯。共捣烂锅内炒热,用纱布分包,轮流敷胸前,见鼻尖及面部有汗为止。《理瀹骈文》谓:“外治之法,则内治之理。”本方大黄、枳实取承气之义,荡涤肺蕴之热结,用松柏清热凉血,葱白、生姜、萝卜黄酒皆辛温发散之品,加麸子共捣炒热敷胸前,以散发结胸之毒热,通里达外,纵横齐开,以宽胸散结,宣肺定喘。
——本文摘自《中医精华浅说》

小儿咳喘的症状、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