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
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2024全国两会期间,央广网健康频道特别策划“健康中国新开局”系列访谈,采访全国政协医卫界别的部分委员,了解他们的履职故事和对新开局的展望。
基层卫生健康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国外健康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防病保健方面有哪些对策和建议?针对这些问题,央广网健康频道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岩。
基层卫生健康体系人员缺口较大
近年来,我国基层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全覆盖,大健康模式已经初具雏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至2019年,已建成基层卫生机构954390个,其诊疗人次数增长至45.31亿,全科医生注册率从2012年的33.86%增长到2017年的38.08%。《医改蓝皮书: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0)》显示:至2018年底,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为71.3%,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
然而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慢性病患者正在逐年升高,目前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糖尿病患病人数1.3亿,基层卫生机构健康管理压力增大,健康管理体系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王岩表示,目前我国家庭医生数量不足,且仍以治病开药为主。根据《卫生与健康统计年鉴2019》数据,至2018年底,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2.2人,距2030年每万人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有近40万的缺口。健康管理人员缺乏、工作强度大与医护协作不畅,这些因素制约着家庭医生的发展,家庭医生也无暇深入社区、入户指导。居民也尚未形成“治未病”的思想和“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理性择医观念。
此外,现有健康管理人员缺口较大,且存在诸多问题。王岩介绍:“健康管理师是2005年10月发布的11个新职业之一,但目前处于一种‘有职位,无岗位’的状态。在十余年的运行中出现职业定位模糊、管理单位不明等问题。健康管理公司服务人群主要面对中高收入人群,甚至有公司为推销保健品而提供不实健康信息。”王岩认为,健康管理师并没有走进千家万户,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和解决“就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择善而从 借鉴国外健康管理模式
对比国外现状,王岩发现,多数国家的健康管理模式较为完善。其中,英国全科医生是社区中对健康问题进行诊疗范围最广的医生,每个全科医生约有2000名注册病人。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提供健康教育、义诊、注射疫苗及简单手术。全科医生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等。其中健康管理师发挥重要作用,进行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保障、定期随访等。日本会通过广播、新闻、广告等进行疾病预防,通过免费筛查、全民健康教育、提供药物等预防疾病。
前移疾病预防关口 设立“健康管理师”岗位
为把卫生健康从“得病就医”继续前移,把以治病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健康维护、未病先防、慢病防治、康复护理、老年颐养”的防病保健模式,王岩建议在城市社区设立“健康管理师”岗位。岗位由政府招聘签约并承担其薪资待遇,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依托进行健康管理,利用健康管理师培养周期短、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大量补充,实现由基层医院、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位一体”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筛查-干预-治疗-评估的良性循环模式。健康管理师免费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为慢病患者监测血糖、血压等,对孕产妇提供胎心监测、围产期心理疏导等服务,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在疫情期间协助防疫部门开展隔离监督、疫苗接种等工作。同时,在专科院校、职业学院等设立健康管理专业,对现有健康管理师进行同质化教育,培养专业扎实与服务意识强的健康管理人才。使健康管理师协助基层医院和全科医生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通过上门到户把健康管理带到居民身边,最终实现健康关口前移。
同时,王岩建议,加强医疗保险对健康管理的资金支持,健全服务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让健康管理师得到社会认可,让健康管理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