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疼痛和时间有关的疾病,不妨用用输穴,效果出奇的好! 时间性病症是指在固定的时辰发作或加重的病症。比如,丑时发作的肩关节疼痛、寅时发作的哮喘等。十余年来,笔者在《内经》“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启发下,结合子午流注理论,独取五输穴之“输”穴”的方法治疗各种在固定时辰发作或加重的的病症,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今结合验案将笔者一点粗浅的体会介绍如下,以期和同道共同商榷。 一、太冲穴治疗丑时失眠案患者,女,55 岁,2001 年4 月初诊。 失眠10 年。自诉因家庭不和、工作不顺而致失眠,初始彻夜难眠,或仅睡1—3 小时,经服中西药物及针灸睡眠好转,近 2 年来一直间断服用安定治疗,每夜可入睡4—6 小时,且每夜必于1 点左右醒来,辗转难睡,约2 小时后(早晨3 点后)可再入睡2 小时左右。伴多梦,心烦易怒,喜叹息。舌质红,苔薄,脉细弦,左关弦象尤显。证属肝郁失眠。 治疗独取双太冲穴,平补平泻,留针30 分钟。 针后当晚,早晨3 点后起床小便1 次,继睡至天亮。继针5 次,夜间1—3 时未再醒来,每夜可睡6—8小时。随防半年,未复发。 按:凌晨1 点至3点是丑时,肝经气血流注丑时。本案证属肝郁化热,热扰神明所至的烦躁失眠。取肝经输穴太冲,舒泻肝火,清利头目。直达病因,效果甚佳。 二、太渊穴治疗寅时哮喘案患者女,68 岁,1993 年10 月初诊。 素有哮喘病史 20 余年,3 月前因形体消瘦拍胸片检查确诊为肺癌。在某肿瘤医院住院行化疗及口服复方天仙胶囊等药治疗,因近5 天来每于晨起3 时许即喘甚而邀余试用针灸治疗。 刻诊:患者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灰黯无泽,双目无神,不能平卧(呈半卧位),语音低微。自诉近日每于晨起3 时许即喘促气短,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喉中哮鸣,约2h 后(5 时许)哮喘自止。舌黯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证属肺气大虚。 针取双太渊穴,用补法,留针30 分钟。 起针后,因其家人亦有行医者,乃嘱其每日针之。一月后随访,患者已于数天前去世,但自针后当晚及去世前寅时未再发作哮喘,且因针1 次后当晚未发哮喘,其家人也未再针之。 按:晨起3~5 时为寅时,据子午流注学说,寅时气血流注于肺经,该病人身患绝症,其时哮喘,结合其病史脉证,当属肺气大虚。太渊穴为手太阴肺经五输穴中的“输”穴,又为“原”穴,在五行属土,有补肺益金之功,肺虚者宜之。故本例虽系绝症,但仍可收救急之效。 三、陷谷穴治疗辰时痹痛案患者男,68 岁,1992 年9 月入院,住院号57696。 患者10 月渐觉左下肢后侧疼痛,伴双下肢轻微颤动,并日渐加重。8个月后经 CT 检查示:1、腰4~5 椎间盘突出症,2、腰椎退行性变,3、腰椎椎管陕窄。故行腰椎造影及手术治疗,术后疼痛及震颤明显加重,且腰部及右下肢后侧亦觉疼痛,但仍以左下肢疼痛为甚,昼重夜轻,与天气变化无明显关系。入我院后经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2 月余,双下肢震颤明显减轻(其震颤经会诊为帕金森综合征),腰及双下肢夜间疼痛消失,但每于晨起7时许仍觉双下肢后侧及双侧脚面、足趾疼痛难忍,尤以脚面及足第1、2、3 趾疼痛为甚,约2h 后(上午9时许)疼痛自止。笔者于1992 年12 月接诊该病人,如此疼痛已有半月余,伴纳呆食少,头部昏痛。舌体胖大质红,舌面无苔,脉弦,右关脉独大,但重按无根。证属中虚痹痛。 治疗独取双陷谷穴,每于晨起6 时40 分左右针之,行导气法,留针至上午9 时许出针。 针后当天,疼痛明显减轻,针 5 次后疼痛消失,继针 3次以巩固。因临近春节,患者要求出院,未再针刺。经随访半年未复发。半年后,患者肢痛又发,但程度较轻,也未再辰时痛甚。3 年后,患者因猝发心肌梗塞病故。 按:痹证不尽因风寒湿邪,有属脾胃虚弱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振中汤治之。震颤不尽属阴虚风动,有因土虚而木摇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治以归芍六君子汤加黄芪、天麻。舌面少苔或无苔多为阴虚之明征,但因胃气大虚,无以熏蒸舌面而致者,临证也偶有所见。上午7~9 时为辰时,为胃经所主,其时痹痛,细究脉证,当由乎中虚,陷谷为足阳明胃经之输穴,故其时痹痛,自当取之。 四、太白穴治疗巳时头痛案患者男,17 岁,1990年8月初诊。 自诉每于上午9 时许右侧眉棱骨及前额处疼痛,已4 天。痛势甚剧,每发则抱头辗转,痛苦难忍,约2小时后(上午11时左右)疼痛自止。伴头目昏沉,胸闷纳呆,四肢沉重倦怠。曾服APC、去痛片、元胡止痛片、银翘解毒片等无效。舌质红,苔白厚而腻,脉弦滑。 拟诊为群集性头痛。时值长夏,证属太阴阳明湿浊循经上扰所致。 治取太白、阿是,于每日上午8 时半针之,用泻法,每5~10 分钟行针1 次,留针150 分钟。 针1 次后,当时仅觉患部有针后的酸胀不适感。另嘱用霍香正气丸3 丸(27 克),沸水泡开后于晨起饭后分2~3次服下,如法针药并施4 次,疼痛未作,它症亦除。随访2 年未复发。 按:眉棱骨及前额属阳明,太阴与阳明相表里,9~11时为已时,为脾经主时之际,此年长夏雨湿较甚,其时眉棱骨及前额疼痛,综合脉证,显系太阴阳明湿循经上扰之证。据“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故当取脾经之“输”太白穴。湿性粘腻重浊,霍香正气丸为宣化湿浊之正剂,针药并用,标本兼治,其效更佳。1990与此同时1991 年暑期。笔者在胶东省亲休假,共遇3 例已时头痛病人,病状相似,按上法治之,皆收全功。 五、太溪穴治疗酉时痹痛案患者男,71 岁,1996 年8 月入院,住院号68363。 患者四肢疼痛麻木10 年余,CT 示:1、颈6~7 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腰3~4、腰4~5 椎间盘突出并狭窄,3、颈2~7、腰3~5 后纵韧带骨化。1990年及1992 年分别行颈椎及腰椎椎管减压等手术治疗2次,术后症状未减,且日渐加重。入院时双下肢疼痛沉重,行走不利,卧床难起,伴双上肢麻木,抬举无力,口渴喜冷饮,但饮不甚多,纳呆食少,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自诉近年来每遇阴雨天下肢疼痛加重,且每天傍晚5~7时许下肢沉重尤甚,疼痛难忍。舌质红,苔中部黄腻,脉弦滑而数,尺脉弱。证属肾精亏虚,寒湿阻络,且因长期过量服用辛温中药汤剂而呈化热伤阴之象。 治疗独取双太溪穴,于每日下午4 时半左右针之,针用补法,留针2 小时,为观察疗效,暂停其它一切治疗方法。 针后当日,疼痛在酉时未再加重,且其它时间疼痛沉重感亦减,患者深以为奇。继针3次,笔者因工作需要调离病房,未再针之。随访3 个月,其酉时疼痛一直未再加重。后得知该患者1 年后因肝癌病故。 按:下午5~7 时为酉时,为足少阴肾经主时之际,其时痹痛加重,结合患者年过花甲,尿频尺弱等脉证,其病以肾虚为本无疑。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原”穴,为补肾益精之要穴。故该患者虽日久病重,但针此穴,仍能取缓急培本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