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零起点学中医 / 正文

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中医学是什么?

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中医学是什么?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体是怎么回事?疾病是怎么回事?如何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三个问题,用专业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逐个来看一下: 1 关于人体的生理 作为人体,他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都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之间有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中医又是如何发现这些功能的呢? 我们的祖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发现人体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头、四肢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层次上从浅到深依次有皮、筋肉、脉和骨几类组织。再通过对尸体的进一步解剖,发现了人体内的各个脏腑器官:有五脏(肝心脾肺肾),有六腑(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胆),以及脑、脊髓、子宫等所谓“奇恒之腑”。接下来就开始对这些脏器的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 有些脏器的功能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肺脏,解剖之后,古人发现有一根气管把肺脏与鼻子连在一起,于是很自然的想到肺“主气,司呼吸”;比如胃肠,古人发现这是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连接着消化道的两端,他的作用再清楚不过了,就是负责“运化”“传导”饮食物。通过同样的方法,心脏主血液,肾脏主水液的基本功能也被发现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脏器功能都是这样的显而易见,比如肝脏和脾脏。古人无法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得知他们的功能,于是就根据现象作出了一些大胆的推测。比如发现肝脏内储藏有大量的血液,于是认为肝的功能在于“藏血”;脾脏与胃紧紧靠在一起,于是推测脾的功能在于推动胃中的食物进行“运化”,从而“化生气血”。 通过以上观察的方法,古人认识到了脏腑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然而,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并没有就此停歇下来。而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又通过一种叫做“思辨”的方法,最终创立了中医脏腑理论最基本的模型。 这里仅以肝脏的生理功能为例,来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思辨的方法,对脏腑的功能加以认识的。 我们知道肝的五行属性是属木,木就是树木,就是植物。树木通常生长在什么地方呢?在有水的地方。因为树木要成长,离不开水的滋养。树木表现出来的性质是怎样的呢?树木最喜欢自由的伸展,最不喜欢被压抑束缚。我们平时留意下各种树木,会发现树木是非常有趣的一些事物。他们有的向上长,比如杨树、松树;有的向下长,比如柳树、榕树;还有的横着长,比如侧柏、灌木。再加上各种花花草草,“木”这个大家族真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就蕴含这这样一个道理:树木植物的生长,最希望充分的表达自己的个性,自由的发展。这种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叫作“木喜条达”。如果一旦发展的空间受阻,这些草木就会“发怒”,继而冲破这些阻力。记得读小学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作《种子的力量》。即使用世界上最坚硬的颅骨来束缚压制种子,种子最终还是会奇迹般的冲破这种束缚,发芽,生长,壮大。 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肝脏。通过解剖观察古人发现,肝脏在所有的脏器中,含有的血液的量是最多的,可以说是人体的一个“血库”,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肝“主藏血”的基本功能。而血液不正是滋养人体的“水”吗?所以肝脏就是人体内的木所生长的地方。这样一来,中医学就在肝脏与木之间,作了一个固定的关联。继而把“木喜条达”这样的木的特性,延用到中医学中,变成了“肝主疏泄”。一个人郁闷了,天天自己生闷气,我们就把他的表现称为“肝气郁滞”;一个人大怒发火,我们会说他的肝火比较大。原因都在于“肝主疏泄”这一功能无法正常的进行了。而肝脏的这一生理功能,就不再是通过前面那种简单的解剖观察的方法得到的,而主要是通过古人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联想等等,是在思考中得来的认识,我们把这种认识的方法称为“思辨”。后来随着脏腑理论的不断成熟完善,“肝主疏泄”的功能得到不断的强化,最终取代“肝主藏血”,而成为肝脏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通过上面肝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最初形成的阶段,主要的理论来源于两种重要的方法:观察与思辨。用同样的方法,古人对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了深入的认识,为我们描绘了人体整体的生理过程。具体内容,到生理一章再详细讲。 思考 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与西医的方法,差别在哪里? 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 不存在: 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与西医的方法,差别在哪里? 答: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是从天人合一万物为一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脱胎而来。人既然是天造,自然与天同,而万物也无不与天同。天是什么?中国人把天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活的生命有机体,万物有无皆是这个生命有机体的组成演化部分。万物各自就像一个个缩小的天的全息缩影,以各自担当的功能参与天的整体循环。虽然各自的形态功能有不同,其理无不与天同,就像人体与人体细胞各有大小形态功能不同一样,同属一个生命体,各自在履行着生命进行的独特功能,无可替代缺一不可。既然人与天同与万物同,那么,人自然就可以用认识万物的方法来认识自己。如认识“木喜条达”的特性来认识“肝主疏泄”,就顺理成章了,且与实践符。 西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也来源于西方文化意识,西方文化认为,宇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偶然,万物也是各种单独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契约或者规律的约束,其间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没有同一关系。因此,为了对这些复杂而独立的万物存在进行观察研究,唯一可行的方法只能是分科而学,这就是西方文化对世界的认识方法“科学”的来历。西医理论循此逻辑认识方法,把人体的组成也看作一个个无限可分的独立机械系统,分割条块独立研究。其理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且可见易懂好操作,可以得一时之功。但是,生命决不是机械,生命是一种神秘是一种进化,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演化,牵一发动全体。西医的逻辑是治一就是一,治二就是二,殊不知治一就已经累及二三,用切割整体的方法求得局部的暂存。 这里只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西医的分谓,当然各种文化也有趋同的特性,包括中西医也各自有自己的长短处,属另一范围。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分三个层次,即“精,气,神”。 我们身体的有形存在是“精”,包括用西医手段可以检测观察到的全体人体物质构成。但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象器皿碗,碗的空间才是为我们所用。生命更是一个活体,没有须臾停滞,必须时刻有所“用”。那么,生命以什么为“用”?所有的“精”都只是有之利,它是人体之“碗”,有必须化为无,方能出“用”。人体的“用”是什么?是“气”!气聚为形,气散为朴。在中医眼中,人其实就只是一个气团,一个与外在生命“朴”相连相系的气团交换系统。一切的“精”都必须经过气化的过程,方能表现为生命形态。包括人体中先天后天物质,都必须经过这种转化形式,这是通向生命形式的必备过程。尸体没有完成这个过程,所以才不被视为生命。由于“气”是无形,普通人们能看见的只是“精”的表现,习惯只看“碗”的样式和存在,而“气”的作用就只剩下“日用而不知”了。而中医的眼睛牢牢盯住的是人体中“气”的表现,气的品质,气的走向,气的运动运作,气的依凭,气的生成消亡,以及外气内气的交换互补,等等诸多表现。人体只是宇宙这个大气团循环中的小循环而已。没有宇宙大循环的这个自动系统的灌注,人体不可能自行自动运作的。所以,中医讲究依四时天地之气调养人体。 至于“气”依什么而行而在?那就是生命的更高层次“神”的范围了。“精”只是一种粗笨的存在,无法直接感受生命的这种高级形式,气是一种比较精微的存在,它可以感受“神”对于生命系统的出入来去?也许人的神识发展到一个更成熟的阶段,对它的存在会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一大块金子: 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 1.我感觉中医和西医认识人体是从两种角度来看的.中医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人体,而西医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来看待人体的.我感觉这是中西医最根本的区别点. 2.我是试着说一下心吧,心在人体偏上,在人体内部永恒跳动,有上升之势,用五行理论来说是属火,心藏神.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其他脏腑提供津液等营养物质,其他脏腑的功能又反映到心脏上.主血脉,心为全身脏腑提供津液营养物质,为血液的运行提供动力,和管道. 以上只是个人之见,敬请各位指正. DTXIPI: 西医是将各部分独立开来看的,西医眼里就是大卸八块的部分组织。 中医讲究的是人为一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讲究人和自然的融合。 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 肺,因为是呼吸,与宣发有些关系。 肾,肯定是主水,主生殖系统。 脾,脾胃一家,消化用。可是功能又不同,脾是主运化,输送营养物质给身体。 心,似乎有时和情志有关系,心绪不宁。 之前白看了那么多书了,还是没有记住有关的内容。有些内容还是需要反复看,加强记忆,甚至背诵。 LISA95599: 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与西医的方法,差别在哪里? 试答: 中医的思想发展和中国哲学是分不开的。中国哲学在西方学者的观念里面是:整体观,take it as a whole / holism。 中国哲学以“象”而非“数”为基础。“象”的具体定义我也一下子说不好,我的理解是类似模拟/拷贝模型。 简单的例子就是,树叶的形状其实和整个树的树形是非常相似的,看到树叶,我们就大概可以知道这棵树的树形,还有的例子就是“以形补形 / 吃哪里补哪里”。所以中医认为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观察自然的变化/身边的环境,就可以以此推彼,了解人身的生理或者病理变化。所以中医不执著于单独指标的具体量。 西方哲学是以“数”/“逻辑”为基础。 简单的例子就是1+1=2。他们研究的是逻辑关系,例如血糖高了,血液或者细胞的其他指标会有怎样的变化,当中的线性关系如何?因果关系如何? 所以,西医很讲究你的指标和norm/标准数据库的比较,看看你在标准数据库里面的排序(是有60%的人比你低,还是有15%的人比你高)。 一旦超出了数据库里面头尾极端的5%的范围,西医就认为你“很可能/有95%以上的概率”生病了。 如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哪怕你不舒服,西医也认为你“很可能”没有病。 所以,大家看化验单也不要太紧张,因为有的时候不是你不正常,而是作为参考值的数据库可能不合适(数据太旧了/或者不是符合当地人群分布的) 试着思考下其他脏腑的功能? 试答: 肺:主气,肺朝百脉。 虽然解剖上应该是心脏和动静脉相连,但是动脉血和静脉血都是在肺里面进行氧气交换后,通过肺和心的协作,把血输送到身体各部。 所以中医认为肺主气,肺朝百脉。 肺还主治节,这个节是“节气”的节。 人在中医的观念里面是“悬命于天”。天的清气是通过肺的功能和人体内部进行交换、吸收的。 而且,天气/物候的转变,如何能够令人体跟着转变,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呢?我觉得是通过肺这一关,使人体感受到物候的变化,从而促进身体生理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主治节”是这样理解的。 不知道对否?请大家指教。 小路飞飞: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小自然,按照天地之道去理解、解释一个人的构造。西医则是分析所见的实物,就物论物。 至于其他脏腑,我现在也不是很懂,按照上面的说法,就从小自然来理解,生长化收藏,肺把氧气吸收进来有了生命的燃料,心脏就像发动机,保证人体各个结构可以正常运作,输布正常,脾胃负责消化,肝胆贮藏吸收的精华,废弃的东西通过大肠排泄掉,肾脏就是一个人最原始的元气吧。 2 关于人体的病理 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辨,认识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生理过程,但这些知识本身对于古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崇尚实用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需要与政治统治结合起来才有用,否则不可能流传至今;人体的基础知识需要与治病结合起来才有用,否则也不会成就今天的中国医学。 那么人体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疾病呢? 古人把引起疾病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主要包括饮食、情志和劳逸方面的异常;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不内外因主要指虫蛇咬伤,刀剑损伤等等。 这里会有朋友提出疑问:按照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病的认识,疾病可以划分为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由于感染了细菌或者病毒等引起的,必须把这些致病因素彻底清除掉,疾病才可以被治愈;而非感染性疾病,常常是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出了问题,比如高血压就是心脏和血管系统出了问题引起的,糖尿病就是胰岛素分泌出了问题引起的,必须把这些心血管、胰岛素的问题解决了,这些疾病才能真正得到控制和治疗。按照中医的说法,这些细菌病毒难道不是真正的病因吗?这些心血管、胰岛素的问题难道不是真正的病因吗? 我想这里有必要多占用些篇幅来讲一下。 先说外感病。我们来看一看感冒这个最常见的病吧。感冒后会出现头痛、发热、咽喉疼痛、咳嗽等等症状,西医那里检查下血象,发现白细胞增多了,所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病因是细菌感染。对不对呢?当然对。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可以暂时放开以往的常规认识,试着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或许你看到的感冒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 我们在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着凉了会感冒,在春夏季天气转暖甚至炎热的时候也会感冒,在暑天,如近日北京出现的“桑拿天”里也会感冒,在秋季天气干燥气温骤降的时候也会感冒。请仔细回想一下,在这些不同的季节里,你在感冒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相同的吗?常常是不同的。冬季着凉后的感冒,通常是打喷嚏、流鼻涕、怕冷明显;天气炎热时的感冒一般都伴有嗓子疼、不怕冷、痰黄粘稠;暑天感冒时全身不适的感觉很严重,经常伴随腹泻等消化道的表现;秋季燥邪引起的感冒,一般咳嗽症状比较突出,痰却很少。 我的问题是:如果同样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甚至有可能就是同一种细菌),病因相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中医理论跳过细菌的环节(当然不是有意的,是受到当时条件限制的;但如论如何,这是结果),直接把疾病与环境作了链接,这样的思路,发现的问题,是现象还是本质呢? 内伤部分的疾病,前两天写过两篇浅显的文字,关于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病因。可参。草草读过,就可以理解,导致这些疾病的根本病因,究竟是什么。这里不再重复。 当然,外感病与感染性疾病、内伤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以上仅为举例,详细内容,请留意病理一章。 思考 你是怎样看待疾病的? 不存在:在中医看来,生命是由阴阳合成激荡互抱的一个开放性系统,除了自身的结构循环,生命也参与外在更多生命系统的互动。包括自然界和精神意识界。内外阴阳平衡的时候,生命表现为健康,阴阳不平衡的时候,生命表现为疾病。其实,所谓平衡决不是一种静止,平衡只能是在左右的摆荡中实现。在人体中,阴阳平衡左右摆荡幅度的大小以生命的调节能力为标准。生命是一个自动系统,在调节范围内的阴阳波动,人体不会给予太多关注。超过这个范围,身体会给出警报,告诉意识,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并调动更多力量来适应这种特殊的变化。这就是“疾病”的意思。从这个角度上看,疾病也是健康的一种。 一大块金子:老师的文章应该是支持三因学说的.我感觉对疾病有很多理解,我比较喜欢的是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但我学识浅陋,遇到疾病后,并不能运用中医的观念来认识和解释,治疗就会偏.在此想我给老师提个问题,我们从小是受自然科学教育的,到大学才接受中医的思想,和传统文化,遇到问题后很难运用中医的哲学观点来看待,用传统文化来解释疾病,对于刚学习的来说确实比较困难,不过在现实中,就是在一些中医院,一些医生也是先用西医观点看疾病.对此现象很迷惑.难道几千年的精髓不实用吗?还是我们现代人存在一些问题.请问老师我怎么解决我在看待疾病时思想怎么转变? Dtxipi:疾病就是身体由于受到外部的物品或者风寒等因素,影响到了身体的某些正常运转工作,造成壅塞等问题,体现在外面就是疾病了。有时候是自己的不良习惯造成,有的是自然环境造成。就像有些疾病,会集中在某些地区发生,而另一些不同的地方则根本没事。 像上次我媳妇去中医院,老中医一问,说多久没有来月经了?好,那先去打黄体酮,来了月经再来看。老天,我就觉得,这哪里像一个中医说的话呢?现在的中医都被改造了吧,是现代中医派了吧?最后我没让媳妇打黄体酮。前几天我媳妇巧遇一位老中医,人家一号脉,说你身体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都对上了。然后详细问了病情,给开了方子。这才像个真正的中医嘛。 色即是空:疾病就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反应才可怕。 现在中医被西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大环境,在现代的教育体系和制度。过分的抬高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重视不够。就算懂中医的,医德不行也没用。真正的中医治疗其实是花钱不多就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可是那样“他们”就没钱挣了。所以“他们”明知道也不用, 而病人呢,也一样的短目,觉得中医慢。西医快。却不知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道理。只为眼前利益,而牺牲自已的健康之本。 3 关于治疗 古人对疾病的发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治疗体系,比如针灸、按摩、拔罐,口服中药,外用膏药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方法,就是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下面我们重点来介绍下这两种疗法的特点。 中药疗法: 自从神农尝百草,伊尹制汤液,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就逐渐成为中医治疗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再经医圣张仲景,集历代经方大成于巨著《伤寒杂病论》后,中药疗法更是确立了在中医治疗方法中的核心地位。中药是怎样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呢? 大自然在孕育万物的过程中,常常是不够公平的。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体质各有差异(这一点以后我们还要详细讲);在药物方面,就体现在中药有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称五味)。而这所谓的四气五味,就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 举例来说,辛辣的味道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最擅长于冲破敌人的重重阻力,使正气得以伸张。如果人体所患的疾病是由于各种邪气停聚而引起的,那么辛味药就大有其用武之地了。比如由于风寒邪气束缚了肌表而导致感冒,就需要用辛味药如荆芥来发散,驱赶邪气离开人体;由于情绪不好,引起肝气郁滞,就需要用辛味药如柴胡来疏解调达;就像有人遇事不爽,最需要的就是找一位知心好友,三言两语,将心结化开,问题也就解决了;柴胡所扮演的,就是在体内化开心结的好友角色。此外比如寒湿邪气停留在四肢关节引起的关节疼痛,血液运行不畅生成的瘀血,饮食不当引起的食积,等等以邪气停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都需要用辛味药来通达。 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但凡某一事物的性质存在偏颇,那么应用起来就必然存在有利有弊的现象。仍以上述辛味药为例,这类药虽然性情勇猛,善于打攻坚战;但是只要辛味药出现的地方,往往都伴随有对人体气血的耗损。这时候就经常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思想,叫做配伍。所谓配伍,就是通过多味药物的配合使用,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医生处方,很少是只用一味药去治疗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药性偏颇的弊端。 在后面的中药、中成药两章里,我们会系统的介绍中药的属性与中药配伍的思想。 针灸疗法: 依照当今流传下来的中医经典古籍来看,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是早于中药疗法的。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所记载的疾病的治疗,绝大部分是用针刺法进行的。受古代中医如此重视的针灸疗法,究竟有着怎样神奇的疗效呢? 让我们来看无疾自治的一则医案吧: 今年春节前(08年1月),无疾由于感受寒邪后出现咳嗽,咳嗽程度比较重。一天夜间睡眠中,突然咳起,咳嗽剧烈,无法继续入睡,当时时间是凌晨三点十分。手边没有药,就用针刺手太阴经络穴列缺。针刺入后,共咳嗽三声,咳嗽即止。当晚得以安然入睡。两天后,由于一些不痛快的事,心中一直不平。结果半夜时分又出现了暴咳不止,不过这次的时间与上次不同,是在凌晨一点零五分。同样用上次的方法,针刺列缺后,咳嗽有所减轻;再针刺足厥阴经原穴太冲,三分钟后,咳嗽消失。继续入睡。 针灸疗法在今天正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不用说外行人,即便是很多中医专业的学生、医生,也认为针灸只能治疗中风、面瘫、颈肩腰腿痛这些别人治不好或者不愿治的病。广泛意义的内科疾病,很少有人会想到应用针灸的方法。而实际上,针灸疗法以其运用之方便,针理之中庸,取效之迅捷,往往具有中药疗法和西药治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针灸是如何发挥疗效的呢?针灸诊治疾病的思路又是怎样的呢?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我们到后面针灸的一章里,将与大家详细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医学的价值定位在治病上。而是想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怎样才能不生病?这就是这两年来一直非常走红的中医养生学。对于中医养生学的内容,无疾认为:养生的内容、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人体的规律,遵从养生的智慧。而这些规律、智慧,在我们对中医学理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便会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心里,化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无疾希望大家在经过这次系列讲座之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能够有所提升,可以比较轻松的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养生计划了。 思考 你认为中医的疗法与西医的疗法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笑哈哈:各有千秋,个人认为,更喜欢中医的治疗思路。 中医就好比修身,自身修为的提高,而非用外界的设备。而西医注重的就是设备,如果没有设备,西医是很难检查出病因的。中医则不同,之所以没有先进的设备,是因为中医不是那么的需要。。。 山百合:中医在疗法上,由于宣传的不正确,以致留下玄而又玄的神秘,不能很好的被大众所理解,其实,只要改变生活方式,习惯,慢性病就会没有了发展的空间。 西医以实证科学为主,什么都让人看得见,但是看不见的习惯引起的慢性病症,他们不治,也不准备治。 不是遗传你才生病,是因为习惯不好,才生了病!!病由心身起!! 一大块金子:中医优势:以不变应万变.这是西医所不能比的. 中医不足:自然科学当道,人们传统文化丢失,对与中医存有偏见,在传统文化丢失的现代,中医只能给现代人留下神秘的印象. 西医优势:自然科学人人能接受,对于接受方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西医不足:局限,最后会走到死胡同. Dtxipi:中医的疗法,有时候让人不容易理解,觉得神奇。针灸,穴位,五行,这些东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很难复制和广泛学习,因为每个人对这些方面接受程度不同。还有就是中医的治疗方法,自己不好掌握,煎药还是按穴位,费时费事,还得学习。不像西医给你开了几种药,每天几顿,一次几片,治疗的方法就简单多了。还有西医的X片等高科技手段,能发现一些病变,相对可视程度高,中医的诊断却比较不好琢磨,实还是虚? 可是,中医往往对很多病症把握的根源更准,更好的去除病因达到彻底根除的目的。西医,往往是只看表象,头疼医头,其实有时候问题不在头。所以,现在往往人们是遇到西医无法治好的病,才考虑到中医试试。 Gml:普通的疾病,有时候西医的药丸会比中药汤水易于下咽,但是往往觉得几次下来,人体抗药性会比较强,未必治其根。身体炎症消失了,但是可能内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 中医的话,个人体会最深的是,自己得了骨髓炎,在医院挨了三刀,打了无数针,花了很多钱,险些锯腿,还好听到锯腿我爸妈就带我离开了医院。若不是遇到一位老中医给我敷的药恐怕已经成半个残疾了~ 于是很感慨,那些药粉,老中医没有收我多少钱,而我的疾病就很快见效。 中医疗法的优点:一旦找到病根原因,严重的疾病,也不会像西医疗法那么折磨病人,费钱。 洛蝌蚪:西医并没有从根本治愈疾病。杀死细菌,切除坏死器官等,不注意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联系,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很多病都是会复发的。 中医神秘,内容涉及广泛,没有西医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现在在西方的教育系统下不能像以前拜师专心的学医。 小路飞飞:中医里治病是属于很次的,中医真正的精华是不生病的智慧,就算是治病的那套思维方式,也可以触类旁通,启发到其他事情上。 西医么,就是个科学啦,我也不熟,不多说了。 生活中,因为中医的好医生太少,导致人们总认为中医是治不了急。。

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中医学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