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有文字记录之前就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出土文物来考察,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砭石、骨针的来看,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对生命活动的把握充满了智慧。在远古的传说中有伏羲氏制九针、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九针是九种针,我们现在常见的叫毫针,是最小的一种。一说到针灸,我们许多人只想到了毫针,灸被淡化了。灸主要是用艾来熏灼穴位,当然还有灯草灸、白芥子灸等等。我们今天主要讲艾灸。 端阳时节草凄凄,野艾绒绒淡著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香自有庶民知道。这首诗就是描述的艾。我们的祖先早就发觉了艾的妙用,在《诗经·玉风·采葛》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端午节的时候,也是采艾的时节,大江南北,都有类似的习俗。采一把艾草,用绳子捆好,挂在门上,辟邪除毒。鲜嫩的艾叶,还可以食疗,在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春月采食,或和面作混沌如弹子,吞五枚,以饭压之,······常服治冷痢。”整个的艾草,晒干,到夏季乡下用来熏蚊子。嫩叶晒干,捣成绒状,就是艾绒,艾灸用的就是它。旧时代,孕妇生孩子,习俗中,用艾绒点燃,屋子里可以卫生消毒。 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个阳性的东西。在《说文》中:“艾,冰台也。”为什么是冰台呢?在《博物志》中这样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干艾于后,承其景则得火,故曰冰台。”我们的祖先,不但钻木取火,还会削冰取火,把冰削为凸透镜,把日光聚集在艾绒上,很容易点燃。艾,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肝、脾、肾经。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里的七和三是说慢性的病,要用陈艾来治疗。南宋时的医家窦材,犹善灸术,著《扁鹊心书》,介绍临床艾灸,主张“须识扶阳”和“温补脾肾”。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论断。 窦氏认为“大病宜灸”,大病“须加艾灸,方保无虞。”施灸的壮数多,会疼。窦材创立睡圣散(曼陀罗花和大麻花等份),在灸前服用3钱,全身麻醉,再施灸疗,赞其用心良苦。因为古人多是用艾绒直接灸,把艾绒搓捏为圆锥形的艾柱,大小或如麦粒,或如莲子。灸时,每燃完一个艾柱,叫一壮。在《说文》中:“灸,灼也。”久,是灸的古字,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文》)为从后面灸灼治病,象人双腿后有物灼体的形状。 中医的两大理论支柱,气化论和经络论。“气”是本质,是内容。经络是“气”运行的径路。在用针用灸时,要把经络中的气,使之正常的运化。用针,“留针候气”。就是等候得气,等候气化,把病气化为正气,使“经气平定”,“邪气无所留”,取得“日丽天明”。用灸,七年之病,三年之艾,大病宜灸。用灸,每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要使经脉的气有一定的变化。我们现在用针灸,往往是半个小时就结束,不管体内是不是有了一定的变化,离古法是很远的。 针灸治病,针,迅捷;灸,效专力宏。比如在1950年代,治疗大叶性肺炎,先用针,可以较快退烧,再用灸。针,取效很快;用灸,力量浑厚,是要是疗效能巩固和持久,使肺的炎症彻底治愈。一针,二灸,三服药,得了病,古人的治疗次序是如此的。今天,我们是反了过来,灸法就更少了。1980年代,前卫生部长崔月梨先生就感叹,中医的衰败已成定局。从灸法来看,一叶落治天下秋。近来,所谓“仁人志士”批判中医药,一石激起千层浪,反而使国人关注中医药,中医学子发愤图强,未尚不“祸福相依”。 我们今天,主要讲灸法,在这之前,先讲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1,一气论。 人在天地之间,就是一个微型的宇宙,是一团元气。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古人是“知内达外”的,通过“内求”,对人体自身的明了,“内圣外王”,去了解宇宙时空,把握自然规律。在《圣济总录》中写到:“闭目内视,五脏历历分明,知其所处,然后五脏可安······视表如里,亦能驱五脏之神,为人治病。”李时珍也说:“内径隧道,唯返观者能察照之。”这里的内视,是古人在安安静静的状态下,对身体内特殊的感受,这个感受以视觉的形式反馈给大脑。古人讲“望而知之谓之神”,是神医,就是能以视觉的方式看到患者的病,象扁鹊那样,“尽见五脏症结”。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去诊断疾病呢? 我们刚才讲人体是一团元气,可以画一个圈表示。圈内空白,阴阳未判。这是人出生前未脱离母体的状态。而哇的一声啼哭,开始独立的呼吸,来到这个世界,画个图,就是个阴阳鱼。 先天之气和后天水谷之气混化的一个整体。如韩国的国旗,不是太极图,应是阴阳图。阴性重浊,主下降;阳性轻清,主上升。左升右降,往返循环,就是生命的规律。 在这里我们重点讲阴阳,讲阴阳的辨证。平常有一句话,叫“治病容易辨证难。”其实遇到大病重症,治病和辨证都不易。也就是说,首先诊断很重要。当然,也有“针者不诊”的说法。说的是什么呢?用针或灸,可以不诊断。为什么?这其实是较高层次看待人体的疾病,因为医者“一触即觉”,早就知道疾病在哪里。或者说,哪儿不舒服,直接去针或灸,就可以了。 2,阴与阳 谈人体的阴阳,阳主阴从,阴平阳秘。谈女性的容颜,皮肤的保健,婚姻中的阴阳男女。 张景岳在《类经·医易义》中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1),谈女性的容颜 人体大致是个筒状,口腔合肛门是主要上下出口。当然,还有上面的眼、耳、鼻,和下面的尿道,女性的阴部等等。表为阳,里为阴。人体从头到脚的皮肤,这个界面,属于阳;从口腔到肛门。这条通路的界面的组织,我们不叫皮肤,叫上皮组织,也是人体的阳。这两个界面中间的部分,我们笼统的可以理解为阴。这里主要讲的是表里的阴阳概念。 我们现在看医生的许多皮肤病,实火的少,多数是虚火,是阴盛迫阳。怎么理解呢?很多女性,年轻些的长粉刺痤疮,四十岁之后,长暗斑等。人体的阴阳二气,是在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从脉象看,往往尺脉(主肾和命门,主里)沉、迟;寸关(主心肺、脾胃肝胆,主表)浮、数。舌象,舌质淡,胖大,有齿痕,这是阳气弱;有的发暗,是多瘀滞。切腹,就是腹诊,在肚脐四周往往有痛点,小腹拊之,发凉,甚者,阴森森的,能刺痛刺麻医生的触诊的手指,这样的,一定是有妇科病了。阴盛迫阳,就是阴阳消长时,阴盛,逼迫阳气向外、向上,到了身体的表。在青春期,就是青春痘,长青春豆,也是身体在成长的表现,青春洋溢在面庞。皮肤成了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战场,有的年轻人,一两年后,青春豆消退了,皮肤光洁名润,满脸阳光。这也是阴平阳秘,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各司其位。有的人,到了30岁,脸上还有痘痘,就有问题了。是你身体阴阳二气还在争斗,阴在逼迫阳,阳又不退却,表现在脸上,就硝烟四起。40岁了,痘痘没了,成了黄褐斑,暗斑,阴阳二气之争暂息,面部片片阴霾。 举几个例子。(A)我表姐的小孩徐XX,女,25岁。2007年春节假期,找我看脸上的粉刺,很多。表姐在省医院,先请中医科的老医生开了中药汤剂,多是清热解毒的凉药。为其诊脉,尺脉沉、略弦,寸浮数。切腹部,小腹凉,脐旁一侧肓俞痛。给她开了两个处方,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先用3服,再用四逆汤辈,也就是附、草姜加些红参等温暖的药。更重要的是,用艾条灸,散了体内的阴邪。几天后,徐XX告诉我,疗效很好。 (B)洪薇薇,女,40岁,航空乘务员。2007年3月5日来诊,面色晦暗中又有油亮,痤疮遍布,多有脓点。服某老中医汤剂已6个月,开始面部痤疮稀疏,今已是爆发,不得已停飞,心情焦虑。脉诊,尺脉沉迟,右尺亦弦细、寸关沉弱。腹诊,左脐旁肓俞穴、天枢穴、大横拊之甚痛;右侧脐旁拊之较左侧痛轻,小腹凉甚。自述近四、五年手脚凉,畏寒。2月22日至3月1日经期,量较前尤多。平日小便偶有失禁,如公司组织跳绳比赛时。大便常有不尽意。观老中医用方,多是银花、连翘、茵陈、虎杖等清热解毒之品。医者用药、患者服药数月,面部痤疮呈愈烈之势而不自知,不禁令人唏嘘。 析其病情,20余年空乘经历,飞世界各地,时差颠倒,睡眠不佳;为保持体型,节食,甚至用水果代替主食。其先天亦有不足之处,后天又失养,脾肾阳气受损,应从内科调养脏腑,唤肌体之生机。从医之因由从治疗面部皮肤痤疮开始,多服寒凉,虚虚实实,使体内真阳更更虚,阴凝更实,阴盛迫阳,从上从外,阳气又奋力抗邪,战场表现在面部,愈演愈烈。患者不去体会身心内在不适,如月经紊乱、小腹、手脚发凉、小便偶会失禁,却一味专注面部痤疮。后观老医生也曾用当归等养血诸药,杯水车薪,难挽危局。 为其处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克、细辛3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30克、炮姜30克、生姜10片。1剂。 针灸,取肓俞(双)、天枢(双)、大横(双)、建里、阴交、关元、足三里(双)诸穴、有温针法,艾条套在针柄,轮流取穴重灸,约2小时。患者腹内温暖,滚滚作痛,顿觉畅然。 患者及其亲属,对前老医者多有微词,焦虑万分。余不便对其明示其理,只能重用针灸,针灸,医者可以当场直接掌控之法。针,迅捷;艾灸,力宏。畅经脉之际,右可安定患者心神肺魄。汤剂轻用1剂,投石问路也。医患之间,相互取信,遣方用药,医者对患者之信任亦为关键,慎之、慎之。 3月7日再诊,面部较昨明润,自述面部痤疮有减退之势。亦取脐周冲任诸穴重用针灸。处药方:炙甘草60克、炮姜30克、制附片45克(先宽水慢煎90分钟)、麻黄20克、细辛3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益母草30克、柴胡30克、知母15克、牛膝45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1剂。 3月8日再诊,面部较昨更明润,颧部尤显。身体有暖意,不再畏寒。阳气生发荣于面,三日前晦暗之色渐退。用针灸;处药方:炙甘草60克、炮姜15克、制附片10克、麻黄15克细辛3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益母草30克、柴胡30克、知母20克、牛膝30克、黄连10克、厚朴15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减制附片、麻黄用量,加黄连厚朴。姜附大热,一剂大效,再缓用,恐其不能受盛。加黄连、厚朴清热燥湿,健脾行气。 3月9日,面部较昨为明润,自述痤疮包块减退,侍诊学生亦云如是。针灸2小时。处方:炙甘草60克、炮姜30克、干姜30克、制附片10克、麻黄15克细辛3克、、黄连10克、厚朴15克、砂仁15克、生姜10片、大枣12枚。2剂。 3月11日,面部较前更明润,眉下唇上肤色为佳,左侧颧骨周围痤疮包块渐退较弱。其腹诊,脐左侧阻滞作痛,体内之大气,左升右降,在此或许为一佐证。用针灸;处药方:乌梅30枚、细辛3克、炮姜3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当归15克、制附片10克、川椒10克、桂枝15克、党参15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取寒热并用之意。患者之小腹寒凉,手足凉,而头面虚热、假热。乌梅丸意深,在此不赘述。1剂。 3月12日,面部约三分之二色泽恢复较显著,两耳及额部尚待有期,痤疮势头已锐减。针灸2小时。处药方:乌梅30枚、细辛3克、炮姜30克、黄连30克、黄柏15克、当归15克、制附片60克(先煎2小时)、川椒15克、桂枝15克、党参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2剂。 3月14日,面色较上次佳,已收大效。平日大便不尽意,小便偶失禁,均有改善。睡眠亦较以往深沉香甜。下颏晨觉有小红包出,但下午已减退。用针灸2小时。处药方,守乌梅丸意,处药方:乌梅30枚、细辛3克、炮姜30克、黄连30克、黄柏10克、当归30克、制附片10克、川椒15克、桂枝15克、党参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3剂。 3月17日,面色更明润,收大效,用针灸。守乌梅丸意,处药方:乌梅30枚、细辛3克、炮姜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当归30克、制附片10克、川椒15克、桂枝20克、党参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3剂。 3月20日,额部较往大有效验,用针灸。处药方:乌梅30枚、细辛3克、炮姜30克、黄连30克、黄柏20克、当归30克、制附片10克、川椒15克、桂枝20克、党参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3剂。4剂 3月22日,额部晦暗之色已褪,两颧部光泽,自述小便频数已改善,大便较往通畅,手脚以往凉甚,今已觉温暖。腹诊,脐左拊之痛已大减,尺脉较有力。用针灸。处药方:乌梅30枚、细辛3克、炮姜30克、黄连30克、黄柏20克、当归30克、制附片10克、川椒15克、桂枝20克、党参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3剂。5剂。 3月27日,面色明润,晦暗之色已去,痤疮大减处尚有褪痕。月经3月22日来临,3日结束,行经畅快,尺脉较有力,寸关和缓。用针灸。处药方:炙甘草30克,炮姜30克、制附片9克、麻黄5克、细辛3克、巴戟肉10克、菟丝子10克、菖蒲10克、大枣12枚、生姜30克。5剂。已大效,缓缓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