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1、政策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第一节就明确“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不管是个体的心理疏导、心理疗愈(包括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以及康复),还是宏观层面社会心态的调节和引导,都涉及到整个社会系统,需要在多个层面上联动实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是为统筹推进防疫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心理资源,也是科学贯彻落实“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体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一大批有理论基础有实操技术的人才,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就是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首选。目前阶段,不管别人告诉你他们的证书有多专业、出自哪里,我们都可以非常清楚地、负责任地告诉你,那都不是真正的从业资格证。 说得通俗一点,目前市面上的各类证书其实都是“野鸡证”,如果大家被骗了,认了这些证书,实际上是在交“智商税”。 这些说出来很得罪人,我们也并不想树敌或借此来标榜自己如何如何,而只是本着作为一个行内人负责任的态度说出了关于证书的事实和真相。 证书的背景 心理咨询在国内是比较新的职业,从西方传过来满打满算可能才三十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民间的心理咨询自古就有。 由于长期的农耕文化背景,我们的大家庭里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是非常紧密的,也总有一些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存在,例如,比较热情、善于处理各种矛盾的七大姑八大姨,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承担了“心理咨询师”的功能和职责。因此,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不太需要“心理咨询”这个东西。 2、社会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当前出现的不理性甚至极端的人际冲突、攻击行为、群体事件、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与人们不健康的心态有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