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考技能证书 / 正文

整脊正骨手法

  整脊正骨手法(六)/七、特色“整胸椎两法”整胸椎一法:医者先用手掌小鱼际肌或大鱼际肌,进行揉中有剥的轻手法,松解背部的肌肉及硬结痛区,再用手掌分推法,从上至下,从中间向两侧,对背部进行整体分推,“整胸椎一法”以胸8棘突偏左、胸9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头面转向左侧,双上肢自然放于治疗床两侧,医生站于患者右侧,右手小鱼际肌部按于胸8棘突左侧,左手小鱼际肌部按于胸9棘突右侧,此时令患者做深呼吸,当其呼气时,双手同时用相反方向的一种旋转冲击压力下按,同时听到“咯咯”响声,或掌下有错动感时,证明患椎小关节已被整复,病人自感疼痛减轻。因医者两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错位的小关节有推正作用。此手法切忌勿用暴力,手必须定点准确地按于偏歪棘突上,以避免造成其它损伤。“整胸椎二法”特色治疗: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双肩部放松,头部保持正中,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正中,令患者双手交叉,抱于后枕部,双肘关节保持在180度的水平线上且头稍向后仰10度~15度,医者双手绕过患者腋下,向上捂住患者交叉的双手,医者前臂部紧贴患者上臂,医者肘关节卡住患者腋窝,医者前胸抵住施术部位,在以上四个力点的相互照应下,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目的使患者放松),医者身体缓缓上提,当听到“咯咯”声响,手法完成,但不能以声中央委员作为手法成功。第三节腰椎部复位手法腰椎的生理解剖及病理特点决定了腰部复位手法的特点和多样性。腰椎椎体粗大,腰椎椎间只有一对后关节,其关节面呈矢状面,有利于负重及作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动作,但不利于侧屈运动。腰椎在胸廓和骨盆之间,是人体活动的中点,且腰椎负重大,活动频繁,故腰部易发生慢性劳损。尤以在侧屈姿势下用力不当时,极易发生小关节错位而出现急性腰扭伤症状。严重损伤者还可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合并髓核突出。针对这些好发病症,腰部常用的复位手法有如下几种:一、摇正法1、定位摇正法:以棘突偏右为例,患者骑坐一长凳上,腰背松弛。医生半蹲或坐其后方,左手拇指抵压住偏右的棘突旁,右手自患者右腋下穿过,前臂上移,右手掌自颈后扳住左侧颈项部,接着嘱助手用腿夹住患者左膝以下的部分,双手扶住左膝上方大腿处,以便固定左下肢,或者嘱助手以丁字步站立,用两小腿夹住患者左膝以下部分,同时双脚也固定住患者左腿。接着左手拇指抵住棘突旁不动,右手臂在患者放松状态下使其被动而缓慢地弯腰、侧屈和向右侧方旋转。当达到一定幅度时,即旋转扭曲腰椎的力传达至左手拇指下的棘突处时,在保持这一弯腰、侧屈的角度下,右手臂用力使腰椎进行更大幅度的被动旋转运动,同时左手拇指用力向左侧推动棘突。此时拇指下多有棘突滑动感和弹响声。应当注意:此整复手法中的被动弯腰、右侧屈和向右旋转的动作必须同时进行,如若分散开来一步一步地操作,则复位较难成功,亦容易使初学者产生事倍功半的感觉。同时,左手拇指推动棘突的力也应当随着腰椎的旋转运动顺势进行,不可盲目推动。假如棘突偏左侧,医生则左手和右手交换,助手夹住右腿,操作方向亦相反,但操作的步骤和要求则同整复棘突偏右的手法。2、俯卧摇腿揉腰法:适用于全部腰椎综合征各骨关节损害者,是腰椎后关节左、右旋转式错位的常规手法,尤其适用于患肥大性脊椎炎的老年人,是一个有效而安全的手法。此法用力柔和,腰椎后关节可顺轴心摇动而逐渐复位。患者俯卧治疗床上,双手分开抓扶于床沿,一助手站马步,双手分别抓住患者双足部,将患者双小腿抬起,使屈膝约成150,膝关节以上平置床上,嘱其腰腿部放松,同时将其双足向左右方向成“∞”字形往返摆动,使其腰、臀、小腿成小波浪式左右弧形摇摆,此时术者根据患椎错位方向以右掌根按压“定点”,左手同时作腰部掌揉法,两人动作要协调,用力要一致。无助手时,术者左手握住患者腰带作推拉摇动,使患者臀部左右摆动,右手按其偏歪棘突旁作“定点”阻力。每次摇按揉5~8分钟。此法常配合其他手法进行复位。二、推正法1、后伸按压推正法:多用于腰椎下段和骶椎部的错动。以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下肢自然伸直、并拢。医生站其右侧,以右掌跟或拇指或肘部按压在棘突偏右侧旁边,左肘屈曲,前臂自右大腿下伸进,并以左手掌指扳住左腿外侧,接着左掌臂用力托起双腿,至所用托力传达到右掌下时再放下。如此徐徐托起、放下两下肢3~5次,待其腰部能够松弛和适应后,再将下肢托起至上方或右斜上方。当力量传达至右掌下棘突处,至力量相对抗明显时,右掌跟或拇指或肘尖用力向左侧方推动棘突,同时扳、抬下肢,再用力作一有限度的、增大幅度的托起动作。此时多可将错动部位整复。此手法的操作亦可变换为仅用左臂托起右腿,右手掌跟抵住棘突偏右侧旁;或是医生左手扳、拉起左大腿或小腿至右斜上方,右手掌跟仍抵棘突右侧旁;或者在前几种手法操作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而医生变换体位,站患者左侧方进行整复。本整复法对医生的体力和技巧要求都比较高,初学时一定要在有经验医生指导下进行反复练习,体会手下感应能力。2、牵引肘推正法:多用于腰椎棘突偏歪较难整复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甚者,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枕头宜垫于下腹处,双手抓紧床头,或一助手两手分别固定住患者两腋下。医生站立于棘突偏歪侧的方向,以右肘尖或掌跟抵住棘突偏歪侧的旁边,另一助手站床尾,双手分别持握两踝或踝上,并向后牵引。接着,医生嘱患者咳嗽,与此同时,两助手同时加大用力,以牵引腰椎,医者用肘尖快速用力,向对侧推动棘突,此方法可反复操作1~3次。应当注意:医生一定要指挥好患者和助手,使他们能与自己密切配合。三、扳按法1、侧卧定位斜扳法:适用于左右旋转式腰椎后关节错位者。患者取侧卧位,使位于上面的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医者面向患者前侧,用一手扶持肩前部,用另一上肢的肘关节内侧抵住臀部(这比用手掌按在臀部有2个明显的优点,一可留出这只手掌来固定患椎,可协调定位,提高定位斜扳的准确性;二可以省力,因肘关节要比手掌更有力。还因肩部与腰椎之间的距离远比臀部与腰椎之间的距离大,根据力学的杆杠原理可知,一般情况下臀部这个力点要比肩部这个力点用力大)。两手把腰部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以上是常规的斜扳操作方法。上法可改进为:首先获得准确定位,即要找准两个旋转力的交点。如果要调整L5,扳动的力量应在臀部,肩部只起固定端作用;如调整L4,扳动的力量应在两端,即肩部与臀部同时用相等的力;如调整L3,扳动的力量应在肩部,而臀部处只起固定作用;如调整L2,除了扳动的力量应在肩部外,还应将另一只手固定在患椎的下一个椎体处。L1以上至T12的调整方法同L2的操作方法。2、俯卧按腰扳腿法:适用于旋转并反张(后突)的腰后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以L4棘突偏左后突为例(棘3左、棘4左后突,棘5右)。患者俯卧,双下肢伸直,术者立其左侧,左手掌按于L4后突的棘突左旁,右手将患者右膝及大腿托起后伸,并渐扳向左后方,术者两手同时徐徐用力,并抬起放下往返2~4次,待其适应,腰部放松后,将其右下肢扳至左后方最大角度,此时左掌加大按压力,右前臂加“闪动力”,将其右下肢有限制的扳动一下,如此便可完成复位动作。其余类型错位可参阅此法类推。仰头牵拉侧搬法,患者侧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前面,一肘固定患者臀部,另一手掌按压患者肩关节处,令其头部最大角度后仰,医者按肩之手掌随头后仰慢慢前推,当两力传导至患椎时,医者双手瞬间发力,听到“喀嚓”关节弹响声,完成矫正。四、冲压法1、双手重叠直接冲压法:适用于腰椎后凸及侧弯者。手法操作与胸椎冲压法相同,亦可用两个枕头把冲击处悬空,使腰部所需冲压力加大些,术者双肘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按压。当患者腰肌放松时,加上冲压闪动力,重复2~4次。2、双手间接分压法:适用于腰椎前滑脱式倾斜移位者。患者取俯卧位,在腰椎棘突凹陷处的腹部垫一个10~20cm高的稍硬枕头。术者两手交叉,掌根分置于凹陷棘突之上方和下方稍隆起的棘突上,两手同时向下按压。由于交叉后,其力量方向相反,加上枕头的上顶作用,可间接地迫使前凹的椎间关节向上还纳复位,故称间接分压法。3、牵抖冲压法:适用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倾斜移位式错位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双手扶抓于床沿上;第二助手立于床头,双手抓扶患者双腋下,将患者稳定于床上;第一助手弓箭步立于患者足部床边,双手紧握患者踝部(患者双下肢并拢比较,若左下肢长,先握左踝部;若右肢下长,先握右踝部)。术者右手掌根按于其后突的棘突下方作“定点”。嘱患者腰肌放松,术者口令“一、二、三”。当发出一、二时,第一助手将其下肢牵拉并上、下抖动1~2次;当口令三发出的瞬间,三人同时发出暴发力,术者双手向前下方冲压;第一助手向下用力牵引抖动;第二助手用力拉住患者。先作健侧(略长的一侧下肢),后作患侧(略短的一侧下肢)。健侧牵抖力稍轻,操作1~2次,患侧牵抖力加强,重复2~4次。手法完成后,再将患者双下肢并拢比较,观测其长短之差是否改善或已正常。根据腰椎变形情况,此法亦可仰卧进行(腰椎前滑脱者)。双下肢可同时牵抖(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者)。五、旋转法1、成角定点旋转法:患者坐在治疗床的一端,两下肢自然垂直,放在治疗床的两侧,如骑马状(这种坐姿与坐在椅子上操作相比有2个方面的优点:一是患者便于被固定,只要助手用双手按住对侧大腿即可;二是改医者坐位操作为立位操作,便于施术用力,经临床比较,成功率明显高于坐在椅子上的操作)。术者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动的棘突(向左旋转用左手),另一手自患者腋下穿过,握住对侧肩后部,然后使患者前屈。不同的腰椎,调整时前屈的度数不一样,如此是为了寻找力的交点。下面不同椎体的前屈度数供参考:L5前屈80左右,L4前屈70左右,L3前屈60左右,L2前屈50左右,L1前屈40左右,T12前屈30左右。操作时,使其腰部先前屈后向患侧旋转,当施术者发现自己拇指顶推的棘突有松动感时,该拇指应立即施力推顶,其扳动患肩的手应同时增加旋转的力量,此时可听到弹响声;不仅如此,施术者还会发现自己手指下的患椎棘突同时有滑动感。这些都表示手法成功。2、定点侧旋法:患者面向靠背椅而坐,术者坐其后(以棘突右偏为例)。术者左手拇指扣住右偏的棘突,右手通过患者右腋下扶住患者左侧肩峰处,助手双手固定患者大腿,嘱患者配合医生,使身体向右侧屈,随后使患者脊柱向后内侧旋转,左手拇指同时推拨右偏的棘突,往往能听到复位的弹响声。3、旋转摇扳法:适用于左右旋转式腰椎后关节错位者。至于胸腰椎的其他错位类型仅作辅助手法。以L3棘突偏左、L4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坐于方凳上,助手立于患者左前方,用双膝双手挟持患者左大腿,术者坐于患者背后,嘱患者双手互抱,术者右手从患者右肩侧伸出,抓住患者左肩臂部,左手扶按于患者左侧腰骶关节右侧,拇指按住第5腰椎棘突左旁,嘱患者腰背放松,将患者徐徐拉动,使其向前弯腰并向右转。先左右摇动2~3下,使患者适应后,将其转至右侧达最大角度,再加一闪动力转动,左拇指在“定点”处加阻力。按如上方式作左转方向复位。助手固定患者右腿,术者右拇指“定点”于患者L4棘突右,其余操作同上述程序,如此可使L3、4后关节复位。此法如无助手,可令患者骑坐于床上或低靠背木椅上,从而将其下肢固定。4、旋转顶推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棘突偏歪等。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端坐于方凳上(无靠背),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术者正坐患者之后,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的棘突,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掌部压于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左颈部(患者稍低头),同时嘱患者双脚踏地,臂部正坐不准移动。左手拇指扣住偏向右侧之棘突,然后术者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90(或略小),接着向右侧弯(尽量大于45)。在最大侧弯位时,术者右上肢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上顶棘突,操作成功时,术者可觉察指下椎体有轻微错动,并伴随“弹响声”。之后,术者双手拇指从上至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松动腰肌。最后,一手拇指从上至下顺次压一遍棘突,以便检查偏歪棘突是否已拨正以及上下棘间隙是否已等宽。六、掌按法1、拇指掌根按压法:主要用于胸椎、腰椎的复位,患者取俯卧位,全身放松,下腹部(髂前上棘处)放约3~5cm软枕,术者站于患者患侧,面朝向患者,双脚成“八”字形站立,以患者L5棘突左侧受限,棘突偏向右侧为例,术者用左手拇指指腹贴压于患椎同侧的棘突旁,右手掌根压于拇指掌指关节面附近,拇指、拇远节指略上翘,术者双手肘部及腕部弯曲,术者弯腰将自身前倾至患者复位部位的上方,然后将自身的重量经双肘传到左手指及右手掌根,双手合力力度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向患侧后关节突方向逐渐用力,拇指下有轻度滑协感或听到弹响声,结束。如果局部软组织损伤后粘连钙化,可用此法在“阳性”反应点反复按压3~5次,胸椎做复位时,将软枕移于胸部胸椎中段。2、掌根重叠按压法:主要用于骶骨移位复位,患者体位不变,术者站于一侧骶部。以患者左侧骶椎向下,左侧骶椎下缘向上为例,医者站于右侧髋部,面朝向患者骨盆方向,以前弓后剑的姿势,左手豆状骨缓慢推开患部软组织后,贴实吸定于右侧骶椎的下缘(骶骨与尾骨交界处),其余四指朝向对侧下肢方向,右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握左右手的手腕关节处,掌根压在左手手背上,术者双手协同发力进行有节律的、缓慢的由右向左,由后向前牵拉颤动,力度由小逐渐到大,当手下有明显阻力感时,向右前方稍加用力按压,然后重复此手法3~5次,手法结束。3、旋转掌按法:以L4~5棘突左偏为例,医者站于患肢左侧,右手掌根部(大、小鱼际之间)置于L4~5右侧横突上,左手掌根部放于左偏棘突上,其余四指放于右手腕,嘱患者深呼气,在呼气末时,医者双手整体相互用力(与脊柱呈45角)旋转向前按压,此时可听到“喀嚓”一声或手掌下有移动感,手法告毕。如棘突后偏,治法反之。在此基础上,因人因病结合临床也可选用一些常规复位手法(如侧搬法、提腿压腰法等),只要临床做到随症选法,法症相应,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4、复位掌根推法:以L4棘突左偏为例,医者站于患者右侧,以右手小鱼际侧豆状骨为着力点,紧贴于偏弯棘突左侧左手掌置于右手背上,推开双手同时发力在棘突旁软组织(同脊柱呈45角时),右手掌根内旋,发力方向内收,同时可听到“咔嚓”声或手下有移动感。如L5棘突右偏,治则反之,以照此法逐次调整偏歪棘突,以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主导思想,亦可配合运用。5、掌根旋转按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一侧,以L4椎为例,医者右手根部固定棘突旁侧,左手掌压于右手背上,双手二力合一,向头侧,向外牵拉至最大角度时,右手掌瞬间加大旋转力度和角度,同时向外侧方向推压,手下出现小关节滑动感,完成矫正。七、其它复位方法1、背抖法:多用于腰扭伤及后伸功能受限明显者。医、患者背靠背站立,医生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呈半蹲位;患者双足并拢、直立。医生两臂分别自其腋下穿过,揽住患者双臂,接着弯腰将患者背起。此时医生的臀部尽量抵在患者腰痛明显的区段正中部分。然后嘱患者双腿自然下垂,腰背松弛;而医生则进行膝、髋二关节的协调而有节奏的伸屈动作,并在伸直的同时臀部用力,以振动患者腰部。如若患者不易放松,则可先使其左右晃动腰部,以便诱导肌肉松弛。以上动作可操作半分钟至1分钟。2、抱膝滚动法:适用于腰椎向前滑脱,腰轴成角变形者。患者仰卧,以软枕护头部,双手交叉将双膝紧抱(屈髋屈膝),术者站其右侧,左手托其颈部,右手抱其双膝,将患者作仰卧起坐→坐起后又卧下,往返滚动,象不倒翁一样。且每次卧下时用力抬起患者的臀部,臀部一次比一次抬得更高些,使过伸的腰轴在运动中渐次复位。3、坐位伸展法:患者坐在治疗床上,两腿伸直,双腿并拢,足尖等齐,双手向前略伸。嘱患者放松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扶持患者的双肩部,向前推动上身,来回晃动3~4次。也可让一助手牵拉患者双手,使其和医者动作协调,但不能用力过猛,应缓慢用力。以其它型复位法复位后仍不能弯腰的患者,使用此法有时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身体虚弱、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此法。4、寻隙复位法:以L4~5椎间盘为例,L4棘突左偏移,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用左手拇指轻顶患椎棘突,右手轻握患侧踝关节,使小腿向上屈屈,当屈屈的角度略小于90度(下肢大腿与小腿的成角),右手向外侧轻轻晃动踝关节,借助杠杆的原理,两手协调用力,当感觉患者腰部及腿部肌肉都非常放松时,两手向相反方向突然稍加用力,此时左手拇指下感到“喀嚓”一下,表示关节复位成功,患者即感腰部舒服,疼痛减轻,此手法对于患侧膝关节有病变者及骨质疏松病人禁用。八、定向正骨法此方法亦是胡进江教授创立的,是多种手法的组合运用,动作连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手法。具体操作如下:1、冲击椎间盘回缩:患者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挺胸收腹使腰椎顺势前弯,两肩持平衡,双上肢伸直沿躯体两侧向头顶上方似“V”型举起,手掌朝内相对持平。助手位于患者胸前,双手紧握患者双腕关节内缘下(围绕内、外关穴位处),准备用力向正上方牵拉。治疗者坐于患者腰后方,右手拇指略曲屈似“虎爪”势朝向掌心,拇指尖贴紧患者皮肤,按压在椎间盘左后突出相对应的上下腰椎棘突与横突交汇点、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相平行的椎间隙处,其他4指略分开伸直按压并固定在椎间盘突出相水平对应的右侧腰部,左上肢紧紧搂抱患者椎间盘突出水平以上的腹部带脉经络感传线上,将其向下后固定。上述程序准备完毕后,治疗者嘱患者向后伸展腰并放松腹部,当感觉到伸腰松腹已经开始的瞬间,右手拇指尖突然集全身力量速猛略向上按压煽动椎间隙,使瞬间(约0.3~0.5秒)产生的冲击波(指推力和挤压力约达100~128kg),直接冲击椎间盘突出病灶,同时嘱助手,完成上提患者椎间盘突出以上肢体重量和治疗者左上肢固定并上提椎间盘突出以上肢体重量和患者自身腰、下肢重量自动下拉的手法效应,这种上提下拉中间推的定向汇合力,几乎是在瞬间同步完成的。病灶椎间隙在上提下拉力作用时增宽,使髓核内负压升高,同时拇指推力震动冲击椎间盘,促使椎间盘向负压区回缩,从而使突出物与神经根空间获得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右后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者则用左手拇指尖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多用右手拇指尖推棘突中间间隙或推症状较重一侧,其它程序手法相同。上述整个治疗手法过程同样是一气呵成,时间约(0.3~0.5秒),每3日一次。在没有助手的条件下,治疗者手法程度同上,其疗效基本相同。2、激发经络感传:在测定标准经络线后,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挺胸收腹使腰椎顺势前弯,两肩持平,双上肢伸直沿躯体曲侧向头顶上方举起,手掌相对,助手位于患者胸前,双于紧握患者双腕关节内缘下(围绕内、外关穴位处),准备向上牵拉。治疗者坐于患者后,右手拇指尖分别按压在患者腰骶关节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感传线上,左上肢搂抱患者下腹部带脉经络感传线上(两侧髂嵴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上缘),将其向下后固定。上述程序准备完毕后,助手即可渐加力(约40~45kg),将患者腰骶椎以上的肢体缓缓向上拉起,同时治疗者左上肢用力(约40~43kg)向下按压骨盆固定(使骶椎以下肢体不被拉起并阻抗腰后推力过度向前,维护腰椎在上提下压垂直力的作用下使椎间隙增宽,同时也可激活带脉经络的显性感传效应),右手拇指和食指沿经络感传线,自腰骶关节两侧用力(约40~43kg)向上均匀缓缓推移,当推移滑动到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或感酸、麻、痛、胀点时,可适当加力(约40~49kg)。在推过这些异常点后,逐渐减力到40kg以下。至第1腰椎与第12胸椎交界处时停止。上述整个手法过程是一气呵成,时间约10秒左右,每3日治疗1次。3、松解挛缩组织:完成上述治疗后,在患者脊柱棘突中线的督脉至横突足太阳膀胱经感传线的范围内,应用深拨浅揉等传统按摩手法,自下而上地沿脊神经分布区域和各层不同组织的走向与排列,松解腰骶至胸段的挛缩组织。该手法每3日进行1次,每次约1~2分钟。4、消除腰椎旋转:往完成上述治疗后,嘱患者取侧卧位,腰椎旋转方向朝上,伸直双下肢。治疗者位于患者背后,依据X线片所示和手感体表定位,将左手拇指尖按压在腰椎旋转的对侧,右于食指和拇指分别按压在旋转腰椎棘突的右侧和下一个腰椎棘突的左侧。在助手向足底方向用力(拉力约为患者自身体重50%)牵引双下肢的同时,术肯左拇指尖用力(约10kg)向内上拨压滑动,右手食指和拇指相互交夹用力(约40~42kg)促使旋转歪斜的棘突重新上下排列整齐,恢复正常角度,达到腰椎旋转消除、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软组织水肿消退和神经刺激症减轻的目的。5、矫正脊柱侧凸:在完成上述治疗后,椎间盘突出和腰椎旋转相对获得整复,各腰椎间隙及周围软组织也相对得到松解,为有效矫正脊柱侧凸创造了条件。此时嘱患者取侧卧位,脊柱凸侧朝下,同侧下肢屈膝向上挤压腹部,第1助手或患者用双手将其屈曲的下肢固定,以免从腰后矫正脊柱时过度向前推动;第2助手双手握紧患者脊柱凹侧伸直的下肢踝关节,向足底方向用力牵引,牵引力大小以患者躯体不被拉动为宜。治疗者位于患者背后,在两助手用力的同时,左手扶按患者脊柱凹侧肩胸前部,将其固定;右手拇指沿脊柱凸侧的椎体横突外缘,自腰骶关节距中线旁开4cm处用力(约40~48kg)均匀地向上按压推动。当推移滑行到侧凸最高点或椎间盘突出处时,要逐渐向凹侧或突出方向适当加力,离开时缓慢减力,连续推压到第12胸椎横突外缘时停止手法。嘱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休息2小时以上。每3日治疗1次,每次约1分钟左右。在仰卧期间,尽量少翻身或侧卧,必要时可临时伸屈双下肢以减轻久卧产生的不适感。在治疗和康复期间,行走或坐式等活动中,需用弹力腰围固定腰椎,尽量避免过度侧弯运动和猛烈咳嗽、喷嚏等,以巩固矫正效果。在没有助手时,治疗者可用左上肢和手指沿患者左下肢腹股沟前后部紧紧抱住,在右手矫正脊柱侧凸时,同步象尽力拉弓一样向前后牵引拉动。换左手矫正对侧时,其手法程序相同,疗效也基本相同。第四节骨盆部复位手法骶髂关节呈耳状面,周围有较稳固的韧带连接,属微动关节,一般比较稳固,不易发生错位;但有严重外伤史的顽固性腰痛患者也可发生错位,应重视骶髂关节的检查,以防漏诊。产妇怀孕多致骨盆韧带松弛,也较易患骶髂关节错位或骨盆倾斜。且骨盆倾斜常与髋关节损伤或错位有关。因此,整复骶髂部时,应注意对髋关节进行整复,以便更有效地矫正骨盆的倾斜。常用的骶髂部复位手法举例下。一、摇正骨盆法多用于腰椎下段和骶椎的错动者。患者仰卧,膝、髋二关节屈曲,双膝、双踝并拢、对齐,或双膝并拢对齐,双踝交叉。若医生站其左侧方,则右前臂、手掌横压以扶住其双膝处,左手掌、臂部持握,以稳定住双踝;接着,使其尽力屈曲膝、髋二关节,并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被动旋转运动。当旋转至左侧方或右侧方时,则尽力使臀部抬起,这就需要加大右手、臂按压膝部的力度以及左手臂向左侧斜上方或右侧斜上方推动踝部的作用力,从而使力度可以直接传达至腰、骶关节处。如此反复向左或向右旋转6~9次。二、分压骨盆法1、仰卧分压法: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略分开,术者(或助手)左手按于对侧髂骨部,右手按压本侧髂骨,由轻至重渐次加力按压。2、侧卧按压法:患者取侧卧位,将髋膝微屈,术者站其背侧床边,双肘按压其髂骨部。然后患者仰卧,按上述1的方法分压骨盆。再交换侧卧,用肘按压,如此交替进行2~3次。三、扳按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错位者。患者侧卧位,贴床一侧,下肢屈髋屈膝,离床一侧下肢向后伸直,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抓扶其髂前上棘部,另一手掌根按于其骶椎中部,嘱患者放松腰臀部,术者用暴发力,双手同时一推一拉进行扳按,重复2~4次。若为双侧骶髂关节错位,另侧亦可以同样手法治疗。上法亦可于俯卧位进行。四、提臀撞正法适宜于骶椎向后错位者。患者仰卧位,双下肢并拢伸直,术者站立于其足部床上,双手同时握住其双踝部,将其双髋屈曲90从床上提起,使其臀部离床约10cm,急速放下,使骶椎在床上发生撞击。先轻度撞击,适应后可加大撞击力。此法不可用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五、按膝推臀复位法1、单髋过屈复位法:适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以右侧为例),患者仰卧,右下肢靠床沿,术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右手握患者右踝,左手扶按右膝,助手按压患者伸直的左下肢膝关节处,医者先半屈曲患者的右下肢,内收外展3~5次,再过屈患者右髋膝关节,用力往对侧季肋部下压,注意,用力要适当,以避免引起同侧季肋部挫伤。此时常可听到关节滑动响声或手下关节复位感。最后协助患者作患肢蹬空动作。2、单髋过伸复位法:适用于骶髂关节后错位。(以右侧为例),患者俯卧,右下肢靠床沿,术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托起患腿膝上部,左手掌根按压右骶髂关节处。先缓缓旋转患肢3~5次,然后用力上提大腿,使患者过伸患肢;同时,左手用力下压,两手向相反方向扳按。此时可听到关节滑动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最后协助患者作患肢蹬空动作。此法适用于体弱及肌肉欠发达者。六、对抗牵推法该法适用于前错位。病人仰卧,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膝屈髋,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按压患侧膝部,另一手推患侧臀部向上,使髂骨向后复位。七、提膝顶髂对抗法适用于骶骼关节后错位者。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立于患者后侧,以左手推按住患者右侧髂骨翼的后部,用左膝髌骨顶住患者右侧髂后上棘,右肘部穿过患者右膝前方,此时提右手向后猛力牵右膝部,左手、左膝同时向前顶推髂骨翼的后部和髂后上棘,多可听到骶髂关节复位的弹响声。八、拉踝推髂对抗法此法适用于骶髂关节后错位者。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以左手推按住患者右侧髂骨翼的后部,右手握住患者右踝关节上方,将踝关节置于90屈曲位,然后右手向后快速牵拉右踝部,同时左手向前推按右髂骨翼后部,两手呈相反方向推拉,同样可听到骶髂关节复位的弹响声。九、骨盆矫正压揉法日本国际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西圆寺正幸先生,在深入研究东方整体学和民间疗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骨盆矫正压揉法,他认为脊椎、特别是腰椎的位置异常和腰部、臀部的肌群紧张或持续性收缩,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骨盆位置不正常。在治疗上以骨盆为中心,把移位的腰椎调整到正确的位置上,消除腰、臀部肌群的紧张,腰痛就会自然消失。其基本手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矫正移位的骨盆,使脊柱变直的治疗手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矫正肩关节和上部胸椎,如听到数声“咯噔”声的矫正音就算成功。其次以中、下部胸椎和腰椎为目的进行矫正,如听到矫正音即为治疗成功。第三,矫正下部胸椎和腰椎。如果腰部柔软,在一侧就会听到几声矫正音。第四,从肩胛骨上缘水平至髂骨嵴上缘,用手反复压揉脊柱两侧的骶棘肌,使肌肉紧张或僵硬得以缓解,从而使骨盆恢复到正常位置。第五,矫正骶髂关节。关节周转肌肉松软的人,于一侧就会发出数声矫正音。骶髂关节在医学上称为不动关节,但矫正音的发出却意味着是可动的。最后是矫正髋关节。如果髋关节的韧带和关节周围的肌群紧张被解除的话,就可听到响亮的矫正音。经常走路的人,髋关节很容易被拉开,可见髋关节对走路是何等重要啊。经过上述手法治疗后,让患者俯卧,观察他的髂嵴连线是否呈水平,它与脊椎相交是否为直角。若为水平且为直角,则可认为骨盆的位置已经矫正了。  

整脊正骨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网站地图湘ICP备17004542号-2调理师证.理疗师证.健康管理师证.家庭教育师证.烹饪师证.食疗师证.药膳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康复理疗师证.足疗师证咨询申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