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简称PN)是一种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方法,肠外营养主要用于那些不能通过口服或消化道吸收足够营养的患者,如严重肠道功能障碍、手术后、创伤、烧伤等,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肠外营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外营养禁忌证:
1、严重肝功能不全:肝脏是合成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主要器官,也是胆汁酸、胆固醇等物质的代谢场所,严重肝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体内这些物质的积累,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引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患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适合接受肠外营养。
2、肾功能不全:肾脏是排泄代谢产物和调节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的积累,影响水电解质平衡,甚至引发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配方,并严格控制剂量,以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3、循环系统疾病: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循环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肠外营养的实施和效果,肠外营养需要通过输液途径输送,对于血管病变、静脉血栓等疾病患者,可能会增加感染、出血等风险。
4、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感染,而肠外营养可能导致细菌污染和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接受肠外营养前需要评估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肠道梗阻:肠道梗阻可能导致食物和液体无法正常通过肠道,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于肠道梗阻患者,应先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后再考虑接受肠外营养。
6、肠道瘘管和腹腔引流:肠道瘘管和腹腔引流可能导致感染和营养物质丢失,对于这类患者,应在治疗瘘管和引流的同时,确保肠外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高血糖:肠外营养中的葡萄糖会导致血糖升高,对于已经存在高血糖的患者,可能会加重病情,高血糖患者在接受肠外营养前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8、肠穿孔或严重肠炎:肠穿孔和严重肠炎可能导致感染和营养物质丢失,对于这类患者,应在治疗炎症和恢复肠道功能后再考虑接受肠外营养。
9、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肠外营养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如乳糖不耐受、麦麸过敏等,对于这类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
10、其他禁忌证:除了上述常见禁忌证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影响肠外营养的实施和效果,如肿瘤、放射性肠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等,对于这些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在选择肠外营养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潜在风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和家属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确保肠外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